【行走阳西】竹林如海古坊在

发布日期:2022-10-28 11:09:08   来源:文旅阳西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图片

  东水翠竹  刘基显/摄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炎炎酷暑,一进入东水山风景带,明显地感觉到温差。可那是四面高山围拢的山谷地带,何来清凉?原来那自然的清凉并不是来自风,而是来自竹!

  是啊,竹林如海的东水山,万顷翠色,几多清幽几多宁静!

  东水山区盛产竹子,是翠竹之乡。四万多亩的种植面积,把整个东水山风景带全覆盖了。

  “世间万木,君子唯爱竹。”

  东水山莫非也是一位君子?以竹为衣?

  每一次去东水山,竹子是最养眼的风景。得益于天地灵气与东水山山泉的滋养,东水山的竹子特别的秀气挺拔、青翠欲滴。车子在竹林穿行,山道两旁的竹子像在空中交会了,形成一个看不到尽头的拱形竹门,让你感觉车子一直在竹拱门里追逐一丛丛绿色。而透过车窗往两边看,一会是鹅黄娇小的黄竹林,一会是墨绿高大的麻竹林,最美的是清秀挺直的丹竹林,在阳光的照射下,通透柔美。

  图片

  当你停下车,走向路边稍高处,呼吸着超高浓度的负离子空气,感觉浑身清新舒畅时,抬眼,远处的莽莽竹海,随风起伏,翠色流淌;而近处的竹子,在风中摇曳着,妩媚多姿,那“沙沙”的“绿”语像是向爱竹的君子低吟浅唱。

  翠竹的用途十分广,可以用来造纸、制竹器等。在东水的村头巷尾,不时能遇到村民正在砍竹或正在用竹篾编织箩筐等,那种竹香,能让你瞬间想起远去的童年,想起依竹而居的岁月。

  而东水山的竹子还有一个特殊用法——古法造纸。据村民说,现在只剩下茅坡、龙骨、龙溪三条村十多户人在继续着古法造纸,故,能目睹东汉时期蔡伦造纸术也是要看缘分的。

  初夏的一个午后,我们几位文友走进了被竹林环绕的茅坡村。村口路边,一处由砖柱与木梁子支撑起的低矮瓦面的房子里,一村民正在捞纸。只见一个约三四平方米的池子里装满了浓浓的浅黄色的水,乍一看,像是黄豆汤。村民手里拿着一个长方形的筛子,往水里一捞一起,随着水快速流掉,筛子上就均匀铺着一层黄色的薄薄的粉(纸浆膜),然后将筛子反过来叠在上一张纸上再拿出筛子,一张湿漉漉的草纸就诞生了。从筛子入水到捞起到叠纸,整个过程大约三秒。我们看到时,草纸已叠了半米高,非常整齐,像用刀切过一样。你不得不佩服,这眨眼间的工夫,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

  图片

  告别了造纸作坊,我们继续向村子的竹林小径深入。清澈的山泉在脚下缓缓流淌。小路两旁,新砍的竹子按照一定的长度一堆堆摆放着。随着一阵异样的竹香入鼻,几个大小不一的池子出现在眼前。走近一看,池子里全是一捆捆竹子,最上面的被石头压着。原来这就是造纸中的“腌竹”。这些被切成段的竹子要先放在清水池泡,再浸泡石灰水,持续时间3至4个月,然后再涂上灰油,堆在一起任其发酵。就在浸泡竹子的旁边,我们看到了像草垛一样的黄色堆子,上面盖着芒草竹叶等,那就是正在发酵的竹子。走近一看,已经发酵得看不出是竹子了,像是一堆堆黄泥土。据村民说,一张草纸从浸竹到成纸,要历时八个月。

  看着这些古老的手工制作,心底里涌起了莫名的感动。感动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感动勤劳淳朴的东水山人,是他们对这一技术的传承让我们还能看到数千年前古人的生产生活。

■文/何婉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