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县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陆域面积1435.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6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74.37公里,下辖8个镇,设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个居委会、138个村(渔)委会,户籍总人口55.7904万人,常住人口约43.76万,城镇常住人口达20.73万人。
阳西名片
中国调味品之都
中国小刀中心
中国剪刀中心
中国蚝乡
中国楹联文化县
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全国科普示范县
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
国家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200强
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国家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
国家级近江牡蛎吊养标准化示范区
国家级绿色对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国家级旅游基地
中国绿色温泉养生示范基地
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广东省园林县城
广东省卫生县城
广东省山歌之乡
广东省楹联文化之乡
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广东省双拥模范县
广东省数字农业示范县
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县
广东省教育强县
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县
广东省林业生态县
广东省水利建设先进县
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短视频矩阵暨区块链+农业试点县
广东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省级试点县
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达标示范县
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进位类)
获颁广东省委平安建设“平安鼎”
阳西县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县”
阳西总医院入选全国县域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单位
入选国家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名
入选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县
阳西县沙扒镇渡头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阳西县织篢镇入选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百强
获评广东省田长制先行县综合评价奖项一等奖
阳西县4个村(社区)获评2023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织篢镇岑村村、织篢镇大泉村、溪头镇新兴渔村、上洋镇双鱼城村)
入选全省首批“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
阳西县融媒体中心获评2023年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
阳西县“数字渔船”管理系统项目入选全国数字化监管典型案例
阳西县统计局荣获全省基层统计“7个一”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
阳西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程村市场监管所、阳西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沙扒分局被评定为全省四星市场监管所
阳西县2镇8村入选2023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名单(2镇:织篢镇、上洋镇;8村:溪头镇新发渔委会、潮丰村、溪头渔委会,程村镇西一村,沙扒镇来福园村,新墟镇沙河村、新圩村、河角村)
阳西县1镇6村入选广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1镇:沙扒镇;6村:上洋镇双鱼城村、沙扒镇渡头村、儒洞镇边海村、织篢镇谷围村、程村镇红光村、新墟镇东水村)
阳西县沙扒镇、上洋镇拟推荐为国家卫生城镇
阳西县入选广东省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
阳西县织篢镇上榜“2024镇域经济全国500强榜单”
阳西县冬季美食温泉康养之旅路线入选2024年广东省四季美食旅游精品线路(秋、冬季主题)名单
阳江阳西产业园区被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定为优秀等次
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广东省“社村”合作试点县
阳西县27户个体工商户通过广东省首批“名特优新”认定
阳西县沙扒镇拟获评2024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阳西县上洋镇双鱼城村拟获评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上洋镇、程村镇、儒洞镇、新墟镇获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资金
阳西县入编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
阳西县入选“广东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县级试点”
新墟镇东水村富硒土地获国家级认定
塘口镇、织篢镇、新墟镇三个文化站获评省特级综合文化站
阳西县“绿美阳江+宜居城乡”风貌带提升建设项目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项目范例
阳西县融媒体中心6件作品获2024年度广东省区县(市)广电融媒新闻奖。一等奖3件:《鸟类摄影师陈杰和勺嘴鹬“1H”的故事》、《超强台风“摩羯”登陆在即 沙扒海边掀起巨浪狂潮》、《走起!一起打卡“国际花园城市”里的山海阳西》;三等奖3件:《镇村书记谈“百千万工程”|新墟:竹韵茶香 幸福新墟绘就农文旅绿色生态发展的美丽画卷》、《“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2024 年阳江市特色优质米“斗米”大赛》、《阳西新闻》(2024年4月12日)。
阳西3个产业入选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健康食品产业、现代农业产业)
经济发展
阳西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433”工作安排,坚持“向海发展、产业立县”,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 全力以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78亿元,增长3.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57亿元,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7%。
历史沿革
阳西地域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战国时阳西为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后为南海郡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合浦郡高凉县地,三国时期为广化县,属高凉郡管辖,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阳西属宋康郡。隋初废郡为县,属杜原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属杜陵县。宋太祖开宝五年(972 年),废杜陵县并入南恩州(即阳江),明、清两朝沿宋制。民国开始至1950年属阳江县6、7区。1951年属阳江县6、7、10 区。1953年属阳江县12至18区。1988年阳江建市分县,分别设立阳西县、江城区、阳东区。阳西县因地处漠阳江流域以西而得名。
区位条件
阳西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港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地带,是粤西地区面向珠三角的前沿、粤西地区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出海口,也是北部湾融入大湾区的先导区,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地缘优势。深茂铁路、广湛高铁、G15沈海高速、国道G228贯穿全境,距离粤西机场约1小时路程,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阳江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年吞吐能力达1亿吨,其中阳西丰头片区规划建设26个年吞吐量超8000万吨的泊位码头,目前F1#~F5#泊位工程起步码头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聚焦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坚持产业为大、项目为王,统筹“一区五园”开发建设,按照市委“4+4+X”产业布局,立足阳西资源禀赋,重点打造“1+3+X”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一个千亿级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已落户海上风电730万千瓦,已投产430万千瓦,今年1-9月发电53.36亿度,产值32.01亿元。三峡青洲五、六、七300万千瓦加速推进,打造全国最大县域海上风电生产基地。阳西电厂总装机容量748万千瓦,7、8号机组即将全面动工,打造全球最大火电厂。
健康食品方面,阳西园区是“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集聚了卡夫亨氏、丰益国际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厨邦、味事达、致美斋等中国调味品十大品牌,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约80亿元,连续两年增速达两位数,已落户调味品产能400万吨,约占世界的1/6、全国的1/5,成为全国产业聚集度最高的调味品产业基地,入选全省首批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和(调味品)特色产业园,连续六年获评全省优秀园区。
临港工业方面,F1-F5泊位工程加快建设,积极引进绿能制造、风电运维、新型建材等与阳西主导产业密切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建设面向大湾区市场的临港工业产业园,与对岸的阳江高新区风电装备制造、合金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联动发展。
现代农业方面,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全国最大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建成深水网箱660口,渔业年产量48万吨,居全省县级第一。建成全省最大的海水鱼苗生产基地,商品苗年产量40亿尾,占全省70%。推动“海洋牧场+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再次成功投苗,预期今年收获量高达10万斤。海陵岛—阳西渔港经济区入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
培育X个特色产业集群。加强“牧海耕田”“中国蚝乡”“生态富硒”乡村振兴示范带运营管理,引进携程度假农庄阳西红树林、理想东方湾区西岸旅游度假村、东水山文旅康养等文旅项目,建设一批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依托“中国长寿之乡”品牌和富硒土壤优势,发展富硒康养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五金刀剪、帽袋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帽袋产业入园,目前全行业日产帽子50万顶,年产值12亿元,带动县城20%就业人口。
聚焦“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城乡融合
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在2023年度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获得8000万元资金奖励和省、市各20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推动新型城镇化。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以丹江“一河两岸”为带动,推动丹江碧带和丹江新城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谋划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未来社区创建,打造多元社区文化,让城镇居民安居乐居,目前首批未来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动工,预计年底完工。构建“两环七射”交通格局,谋划打通县城和县域两大环线,推进省道541线县城至上洋段等道路升级改造,建成后将实现县城20分钟内可达各镇。入选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县,推动建筑分布式光伏规模和城乡建筑风貌同步提升。
培育典型镇村。做实乡镇联城带村关键节点,构建“1+3+2+2”城镇发展格局,程村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织篢镇入选全国镇域经济500强,沙扒镇作为全省唯一乡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典型案例。第一批典型镇沙扒镇和10条典型村加快提升建设,第二批上洋、儒洞、程村、新墟4个典型镇和30条典型村建设加快推进。沙扒镇完成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其余七个镇美丽圩镇建设如火如荼。
狠抓环境整治。连续三季度开展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流动“红黄旗”考核行动,安排1000多万元按季度考核奖励,全面激发县镇村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的热情。落实“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9条风貌示范带建设,预计11月底全面完工。
凝聚社会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身“百千万工程”行动,按照“地方所需、央企所能”的原则,建立“公益+微利”的央企助力机制,推动重点建筑业企业助力我县“百千万工程”建设,目前全县落实项目48个,投资金额7.01亿元。
聚焦民生福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扎实推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试点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建设,与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共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共建全省首个“双百行动”乡村教育集团,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三年投入超14亿元,新建改扩建阳西一中新校区等20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2.25万个。
深化县域医共体改革。扎实推进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全县125间公建村卫生站纳入镇卫生院实行“八统一”管理,并实现医保直报,近两年县域医共体建设绩效评价排名全省第一。实施健康网格化管护活动,组建150支健康管护团队开展全民健康管护,“三高”人群免费送医送药活动惠及超9.8万人次。
推进省级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直通车”机制、财政管理体制等,完善乡镇履职事项清单,通过优化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和资源要素配置,为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力活力。
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新路径。入选省“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组建县域“社村”合作联合会和运营公司,其中省供销社企业占股51%、市县供销社企业占股19%、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占股30%,助力21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50万以上。出台成立和运营强镇富村公司管理办法,村集体经济收益与村干部待遇挂钩等机制,所有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
推动整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谋划34个项目,总投资超97亿元,预计可新增耕地1.5万亩,腾退建设用地4193亩,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7956亩,营造红树林4627亩。其中,首期9个项目已挂网招标,加快形成“良田成片、村庄集中、产业聚集、生态优美”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