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的今天,毛主席挥笔表扬了阳江这条村……
核心提示
“这个乡的党支部是一个模范的支部,它领导群众做了许多英勇的斗争,获得了群众的拥护。”65年前的今天,即1955年12月27日,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广东两阳地区边海党支部的事迹写下按语,肯定了边海党支部带领群众攻坚克难、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英勇精神。
连日来,阳江日报记者深入阳西县儒洞镇边海村,走访当地干部群众,重温那段热火朝天、激荡人心的革命往事。我们深深感受到,时间并没有让“边海红旗”褪色,65年来,“带领群众走上幸福生活”的“边海红旗”精神,始终深深刻在边海党员的心中。
2020年7月4日航拍的边海村,村庄、稻田与水产养殖基地构成一幅美景▲
战天斗地改变落后面貌
创造“边海红旗”精神
冬至时节,记者驱车从儒洞镇区经边海大桥来到边海村,看到四通八达的村道全部实现了硬底化,村民几乎都住上了楼房。今天的边海村,处处生机勃勃,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边海村有今天,全靠党的好领导、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边海人自强不息的奋斗。”68岁的老党员陈成贤说。
陈成贤从小在边海村长大,熟悉村里奋斗史。他介绍,新中国成立前,边海村是南海边上一个三面濒海的盐碱地,“五天不雨成小旱,十天不雨变大旱。”全村两三百户,长年累月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土改后,群众生活虽有所改善,但受制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仍无法摆脱贫困,部分家庭要靠政府救济。
1954年春天,边海村(当时建制为“边海乡”)党员陈庆宜牵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边海第一社。同年,边海村成立党支部,蔡叱任支部书记。陈庆宜、蔡叱等4名党员,带领全村村民,发誓要在这片盐碱地上开垦出良田。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有这样的叙述∶1954年,从立春到立夏,大旱40天,村民每种一亩花生、早稻,要挑水120担。经过千辛万苦,种下了50多亩。后来大雨40天,儒洞河汹涌而来的河水三度冲击边海村。5月3日晚上洪水几乎漫过堤顶,陈庆宜和党员一起带领村民苦战两天两夜,加固后排除了七处险段,终于保住了堤围。插在堤围的边海红旗在抗洪斗争中高高飘扬。小满以后,一连84天滴雨未降,在党员带领下,在盐碱地上奇迹般挖出了淡水平塘,从早稻中耕到晚造插秧,大家一起车水灌溉。红旗插在车水棚上,不管白天黑夜,村民不断轮流奋战在车水机上,累了困了就地露宿。旱了84天,抗旱84天,终于战胜了旱患。农历八月初一的一场12级的台风卷起巨浪,把边海海堤冲崩了700多丈,海水淹没1500亩水稻和坡地上的农作物。面对如此灾情,在党员带动下,大家没有灰心,修复海堤,排出海水,全村行动起来,补禾苗,抢种番薯、萝卜等。又大搞副业,增加养猪数量和养鸭,开展打绳和开窑烧灰等,增加收入。
即使遭遇如此灾害,在党员的带领下,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创造了边海奇迹。当年,边海早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三成六,晚造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二成八,由于有副业,每户收入都增加了,没有发生外出逃荒现象。
而在12年前的1942年,边海遭受过同样的自然灾害,不少人外出逃荒,还出现过饿死人的情况。
两相对比,村民跟党走的意志十分坚定。1955年初开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加固海堤,进一步提高海堤防洪防海潮标准,获得大家的积极响应。
“后来村里派部分人到距村25里外的白坭(今沈海高速沙扒出口一带)开垦出荒地176亩,种上农作物。又在盐碱地挖了多口淡水平塘,用于抗旱。” 陈成贤回忆。跟着,又在儒洞河上筑水坝,抬高水位,引水对盐碱地进行改造,为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群众生活逐渐改善。
陈庆宜的女儿、今年78岁的陈永凤回忆,1954年,为了改变村的落后面貌,父亲和村里党员带领群众,像铁人一样,没日没夜地干,父亲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但他毫不在乎。“父亲常常说,作为党员,就要战斗在第一线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陈庆宜后来被评为广东省特等劳动模范,到北京开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并亲切合影留念。边海人备受鼓舞,发展生产的干劲更足了。陈永凤说,当时好不容易在儒洞河筑坝成功引水灌溉,后来水坝数次被水冲垮,每次都是父亲和村里的党员带头修复。
1959年,边海遇到40多天大旱,陈庆宜带病领着村民日夜抗旱保苗。就在抗旱即将胜利之时,在深水里摸泥堵河的陈庆宜胃痛剧烈,许多人劝他回家休息,但他始终带头坚守岗位。最终陈庆宜因病情加重晕倒在抗旱第一线。“那年农历九月初九,不到60岁的父亲永远地走了,村里不少人含泪前来送父亲最后一程。”说到这里,陈永凤潸然泪下。
党员群众接续奋斗
为“边海红旗”增光添彩
自那以后,“边海红旗”精神便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成为引领边海发展的一道亮光。
长期以来,边海人到镇里县里办事,要绕道电白,非常不便。村民期盼早日解决这个难题。1992年,边海村党支部学习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加快边海经济发展步伐,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决定建设横跨儒洞河的边海大桥。当时经济情况较好的党员上万元地捐款,没钱捐的就带全家上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上级的支持下,筹资265万元,于1993年10月28日建成了长217.5米、宽6.4米的边海大桥,圆了边海村几代人的心愿。
2000年5月初,接连下了几天大暴雨,儒洞河水急涨。5月10日,还有30厘米边海海堤就要漫顶时,正在海堤巡逻的党员突击队发现,多处海堤出现缺口,最大一处缺口达50多米。这场事后被标记为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汹涌而入,大堤岌岌可危。紧要关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富和村委会主任陈伟权带头,和20多名党员一起,跳下缺口,齐齐高声喊出“人在堤在”的口号,打木桩,填沙包,不顾个人安危,用血肉之躯在缺口奋战4小时,洪水终于渐渐退去,堤围保住了……
边海村村民浅海捕捞船▲
“看到党员带头跳下缺口护堤,不少群众也跟着跳了下去。一些群众还将准备建房的木料和砂子也拉到工地,支持护堤保家园,边海人是好样的。”陈广深情回忆。他当时是村党员,一起参加了这场保卫家园的战斗。
2017年,陈广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作为土生土长的边海人,他在村里有30多亩鱼围养鱼苗,任村干部后,心思集中在带领村民搞发展上,难免顾不上养殖生意。面对家人的不理解,陈广说:“我是党员,搞好家乡建设,是我的本分。”
2017年以来,边海村以“满足群众需要,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聚力精准扶贫,大力推进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全村共投入13万元对农村生活设施进行大整治。在边海采访当天,记者看到,从村里通往水产养殖基地的1.7公里长泥土路正在进行改造,将建成3.5米宽的水泥路。
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
“边海红旗”更加鲜艳
在“边海红旗”精神的激励指引下,在村党总支部的带领下,今天的边海村,已经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浅海捕捞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模式。
昔日的“灾害窝”,发展起种植业,如今变成了“米粮仓”——村中万亩国家级水稻优良品种示范基地,种植的“一村一品”优质丝苗米,亩产超千斤。昔日的滩涂,由于有海堤护卫,建成了鱼苗和虾养殖基地,面积2200多亩,有400多个家庭在经营,还有5户人家在海边养母鸭,生产著名的红心海鸭蛋。村里还有27艘船从事浅海捕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进村入户,一路听,一路看,边海村民的喜悦和笑容,温暖着这个冬天。
在水产养殖基地,村民陈南正在管理鱼苗。他告诉记者,自己经营着50多亩鱼围,在村中陈伟权等党员专业户的带动下,基地生产的鱼苗销售一直很好,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上屯自然村,村广场新建了凉亭、灯光篮球场,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村子进行了绿化美化,池塘四周建起了仿木护栏,池塘设置有音乐喷泉。今年80岁的陈海是村中的五保户,住在政府出资为他新建的房子里看电视,屋里还装有空调。“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照顾,让我老有所依。”老人说,他每月领取1000多元生活费,每年政府出资帮助购买合作医疗,党员和村医等常上门看望自己。
45岁的杨旭华,是下屯自然村村民,他在村里经营养殖业赚了钱,2011年花了80多万元,在边海村建起了第一幢别墅。入伙当天,很多村民前来参观和祝贺。此后,一些富起来的村民也在村中相继建起别墅。
记者走进杨旭华的别墅看到,里面装修有一个漂亮的舞厅,有配套音响。“有空时约村中乡友来跳舞唱歌,释放一下工作压力。” 杨旭华告诉记者,去年他将儿子送到部队,告诉儿子在部队好好干,保卫祖国作贡献。
“以前,有人常说,海边的盐碱滩寸草不生,发展农业生产比登天还难。”陈广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的边海村,传承了前辈艰苦奋斗精神,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红色奇迹’。”他介绍,2019年,边海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2.39万元,家庭人均年收入13200元。
新建的边海村党群服务中心▲
在边海村桥头西侧,今年初开建的边海党建教育基地竣工在即。村干部介绍, 基地将于12月27日毛主席批示边海红旗65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基地用地总面积5300多平方米,包括边海红色展馆、边海村新党群服务中心、戏台和文化广场等,一方面,展示边海光辉历史,另一方面,展示新时代阳西县“党旗红”党建成果,并可以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党员从红色基因中寻根溯源,传承“边海红旗”精神,以红色旅游带动边海村实现产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