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阳西 > 旅游 > 美丽乡村

后山尾村

发布日期:2020-09-20 10:48:44   来源:阳江新闻网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一座潜藏山脚的“海鲎村”


古屋背靠郁郁葱葱的小山


古屋内的小广场彰显昔日豪门大宅的气势


幽幽深巷


庭院深深

  近日的一个上午,初升的太阳高高挂起,记者来到阳西县溪头镇采访,当骑着摩托车穿梭在永安村与红埠村之间的乡间小道时,扭头向南望,发现一处山脚下“藏着”一排古屋,顿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随后,记者骑车前往一探究竟,发现古屋为三进院落,两边有深巷,四周筑有围墙,至今保存较为完好。
  古屋群南面所靠的山犹如一座孤岛,北面又是宽阔而平坦的农田,整体结构像一只大大的“海鲎”,因此有不少人将村子形象地称为“海鲎村”。

  古屋

  三进院落彰显豪门气息

  为了打探这条“海鲎村”的来龙去脉,记者来到永安村委会。一村干部告诉记者,古屋群所在的村子名叫后山尾自然村。随后,记者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后山尾自然村,刚走到村口,便跟村干部韩月好和后山尾自然村小组长黎永昌相遇。

  黎永昌今年65岁,对村子的情况十分了解,跟记者滔滔不绝介绍起古屋的情况。他说,古屋建造于清朝雍正年间,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里里外外共72道门……

  踏上方块状的石条,抚摸斑驳的墙体,记者从东北面唯一的门口进入古屋,发现进门后就是一条深巷,约两米宽,长近50米。深巷左边是旧时的粮仓和工人宿舍,共10间房,如今里面堆满了杂草,其中几间房还上着锁;右边共三道门,分别直入三进院落。

  随后,记者从右边第二道门进入院落,看见院落中央是一个露天小广场,两边是房间。南面靠山的位置是主屋,北面以前有一道大门,如今被封起来了。

  “小时候我们常在院落的小广场里摸爬滚打,铺在地面上的石块很干净。”黎永昌告诉记者,每一进院落都是一套大房子,整座古屋共三套大房子,每一套正中间都有门,可相互进入,如今均被分开。

  在黎永昌的带领下,记者从东边进西边出,进入另一条深巷。而这条深巷与刚进古屋的那条深巷十分相似,当面朝南面时,左边是三进院落的古屋,右边是学堂和宿舍,共10间房。“以前周边没有学校,想读书就得来这里。”黎永昌说,古屋曾开设的私塾在当地十分有名,还培养了很多人才。从这条深巷出来,记者发现整座古屋成南北对称,外围仅4道门。

  黎永昌告诉记者,整座古屋还有一道围墙,连后山大片土地都在围墙内。古屋前方的围墙内是练武场,围墙外则是一条四米宽的大马路,供过往村民通行。如今古屋犹在,围墙却只见倒塌的砖块。

  祖辈

  广开荒地积攒大量财富

  一座古屋,占地面积竟达3300平方米,主人是谁?到底有什么来头?采访中,记者详细询问了村中的老者。据介绍,古屋的建造者名叫黎澈,黎澈还有两个弟弟,分别叫黎雲和黎波。在黎氏宗族中,黎澈属19代,黎永昌属24代,村中现在已延续到第26代。

  “黎澈是个生意人,靠勤劳和聪慧积攒了一定钱财,雍正年间,就带着两个弟弟来到后山尾村盖起了这座古屋。”黎永昌说,古屋依山而建,背靠南面,可有效避开海风的侵蚀。古屋建成后,周边却较为荒凉,为了使附近热闹起来,黎澈又佣人广开荒地,然后再租给别人耕种,收取租金。短短几年时间,周围广阔土地尽归他一人所有,每年所产水稻达2400担,并向朝廷缴纳大量税赋。此外,黎澈还填海造陆晒盐,在如今的红埠、鹅渚埠一带经营着近百亩盐场,生意十分红火,当时还开办了月川尝和信兴尝两家企业。

  事业兴,则家业旺。因黎澈缴纳税赋较多,朝廷对他十分重视,因此特赐匾额“武德奇慰”悬挂于中堂。黎永昌说,黎澈在外经营得当,妻子也是一个贤内助,多次受到朝廷的褒奖。 

  黎澈经营农田、盐场发财后,又不断装饰古屋。当时最有名的是墙上的两幅版画,一幅是池塘里有一朵荷花,旁边有几株莲藕;另一幅是一匹正在奔跑的骏马,马背上有一只猴。对这两幅画,后人理解为“荷莲寻藕”和“马上封侯”。版画形象、逼真,世人看了都赞叹不已。

  改革开放时,居住在古屋的村民多达300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村民才陆续搬出古屋在外建新房。如今,整条村子约有1000人。每逢清明或其他节假日,黎氏子孙都会组织到古屋祭祀。

  后山

  土地肥沃满山绿意盎然

  采访中,记者发现古屋南面有两道门直通后山,于是准备到后山看一看,结果刚出门就被蜘蛛网拦住去路,外围还有众多植物,根本上不了山。

  看着青砖铺就的石梯,地上晒满了落叶,原想踏着树叶走到山顶,俯视整座古屋,此时却成了奢望。“解放前,古屋外的后山脚下有许多参天大树,后来被砍掉用来建造村集体的粮仓了。”黎永昌说,后山土地肥沃,植物长得很快,以前黎澈将它作为后花园。上不了后山记者心有不甘,于是又四处寻找上山之路。

  工夫不负有心人。记者在古屋西面终于找到一条上山之路,沿着残破的石梯走到后山,发现大山深处有一户人家,房子占地面积大约50平方米,门上用毛笔写成的对联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联: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安乐;下联:政府决策改革开放民心欢;横批:共产党好。房子周围还种有不少果树。

  随后,记者再次深入后山,看见一片果园郁郁葱葱,园里种满了荔枝、香蕉等果树,只见一条狗在汪汪地叫,却不见有主人出来。看着山顶的信号塔近在眼前,却无路抵达。此时往古屋方向看去,眼前的植被将视线全部挡住,始终看不见古屋。

  记者发现,山上土壤泛黄,植物绿意盎然,较山脚下的青绿。黎永昌说,山下的地有许多砂质土壤,植被相对山上而言长得慢,但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地宽广,是村民赖以生存之地。

  站在山脚的公路抬头仰望,整座后山枝繁叶茂,古屋却被周围的树木包裹得严严实实,只看见旁边几间低矮的小房子。如果站在远离山脚500米再放眼望向古屋,整座村子都尽收眼底,此时便能真切感受到“海鲎村”的魅力。

  ■文/图  周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