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村
村道沿古屋群而建
在阳西县织篢河畔,有一条500年历史的古村,这里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只要踏进村子,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当年的辉煌,它就是位于阳西县城溪头桥附近的岑村。
岑村是一条大自然村,总人口约1500人。村子坐南朝北,村前是织河和几口大鱼塘,村后有绿树成荫的大后山,青山绿水,村貌整洁,整条村子看起来古朴又美丽。
古建筑群 气势恢宏
岑村开基始祖文道公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幼时随父亲做买卖,平时来往于平冈与织之间。经过织长岐村时,有梁氏人家招文道为女婿,后来就居住在长岐关屋地,以养鸭卖蛋为生,靠着辛勤的劳动积攒了不少财富。所养鸭群喜欢游过织河到南边觅食,文道公见南边的地(即今天的岑村)好,就花钱买下,并建起了房子。经后代繁衍,人口逐渐增多,并分支出20多条自然村,有的迁至溪头,有的迁至阳江等地。
岑村如今所存的古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共100多间,保存较为完好。近日,记者来到岑村,看见三座外形富丽堂皇的古屋,最显眼的一座古屋就是“司马第”,是一间三进院落,中有两口天井,外加一排厢房合并而成,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古屋的材料由大青砖、大杉木、大石条、粉红色瓦等构成,屋内雕梁画栋,外墙也雕有花草鱼虫之类,十分精美。走进“司马第”细看,前面左边是碉楼,现还有残墙,横屋有储粮仓、水井,后面还有三个门供出入,门楼配备枪眼防盗匪,建筑保存完好无损。
进村的英才大道
另一间古屋是关氏宗祠,还有一间未命名,这两间古屋大致相同。关氏宗祠一进三落,但建造工艺与其他古屋略有不同,显得古朴古典。古屋青砖红瓦,栋梁雕花,立柱为花岗石,廊坊门头圆拱,墙外檐下有雕花和绣鸟。关氏宗祠现已成为村中的文化遗产,供奉着关氏先祖,每逢春节和春分,关氏子孙都会前来祭拜。
爬上村中一幢四层高楼,整个古屋群100多间房屋尽收眼底,古屋顶上的精美雕花有的还清晰可见。
三块古匾 见证辉煌
在村中采访时,遇见一位十分热情的村民,在她的引领下,记者见到了负责管理关氏宗祠的村民关友芬。关友芬将记者引进祠堂,门口的红色屏风和古匾十分显眼,古匾上面写着“三代儒林”四个大字。在屏风的左侧墙壁上挂有一张关公图像,旁边放着青龙偃月刀,关氏族人奉关公为祖先。
据介绍,清乾隆年间,关氏祖先十四世显韬公、十五世宏祖公、十六世在贤公三代都在朝为官,为官清廉,颇有功名,均受朝廷册封为儒林郎,因此朝廷特授匾“三代儒林”称号。
而另一古匾则是一座古屋门牌上悬挂的“司马第”。据史料记载,民间有“司马者,非荣即贵”之说,“司马”是古代一主管军事的官职名。“第”有上等房屋之意,一般指达官贵人的房子,“司马第”的含义就是“司马官员的房子”。当年,显韬公、宏祖公、在贤公属六品官员,他们在岑村居住的大屋又被封为“司马第”。
上世纪50年代,因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三代儒林、司马第等古匾都被拆下毁掉。而古屋幸免于难,后来经子孙倡议,古匾又被复原,现已焕然一新。
第三块古匾是另一太公子孙可仁公上京赴考时,考取功名“恩贡生”,并受到朝廷钦点,又授封“京魁”牌匾,祠堂内曾悬挂过此牌匾。可惜的是,三块古匾都没有保留原真外貌,只是蕴藏着一段历史荣光。
古朴的关氏宗祠
重教奖学 人才辈出
关宏明永乐岁贡、关可人清道光恩贡国子鉴、关殿熊清同治署把关……岑村的先祖一向重视教育,并设置奖金,以奖励学业优秀者,村里也因此人才辈出。
据岑村关氏族谱记载,太高祖壮年时多次受伤而不得志,老而好学,晚年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子孙,必须刻苦学习,考取功名。曾祖建全公平时耕读自娱好学,日思进取,务求实学,不好虚名。
岑村以关姓为主,村子有文化的人很多,宏祖公一家三代都是读书人,并受到清廷敕封“三代儒林”牌匾;曾任南恩小学校长的关祝龄,写得一手好书法,远近闻名,受人称赞;司马第大屋关氏二十世关佐芬曾任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央陆军第一集团第四十九军第一师干部。
此外还有关保民,曾与关山月是同门师兄弟,都是高剑父的学生,岭南画派高徒,与关山月合作的一幅大型国画还获得国家级奖项,后移居台湾。上世纪末,关保民借去北京之机回过一次家乡,并留下一首七言诗。如今,岑村关氏族人在外面当干部和教师的人也有很多。
2002年,岑村铺设了入村的水泥路,村道入口还建了牌楼,牌楼及入村大道共耗资31万元,其中18万元是世界关氏宗亲总会长关英才先生及家族赞助,村集资13万元,入村大道还被命名为“英才大道”。据了解,关英才1923年出生于开平,属岑村关氏分支,1937年独闯南洋,至1965年建立了马来西亚电器公司,生意越做越大,富甲一方。
古匾见证昔日辉煌
修护古屋 喜换新貌
走进岑村,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让人眼前一亮。记者在村中看到,多面墙壁上都贴有倡议书,号召大家捐资修复古屋,得到了不少乡贤的积极响应。
关友芬告诉记者,2008年强台风“黑格比”来袭,祠堂曾遭受严重损坏。族人为保祖业,大家积极捐款,共筹集18万元对祠堂进行了一次大修复,曾有的文物牌坊一概复原,只剩下“京魁”古匾未得到修复,留下一个遗憾。
对古屋的保护工作,岑村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关氏宗祠旁还有一座古屋,外墙早已旧貌换新颜,贴上了瓷砖,门前的路面也实现了硬底化,外表看上去像一座现代建筑,只有走进里面一看,才发现是一座古屋。记者在该座古屋内的墙壁上看到一篇碑文,上面记载有1999年村中乡贤捐资修复古屋的情况以及捐款名单。
今年9月,村中一些老者再次号召大家捐资,对古屋大梁进行更换,村中几乎人人捐款,最后顺利竣工。记者发现,祠堂内的墙壁已焕然一新,还购买了桌椅安放在古屋内,供人们议事时使用。一张对关氏族人的介绍清单已经打印出来,关友芬介绍说,过段时间修改好后就张贴在外墙上,让大家深入了解关氏古屋的历史。
对古屋的齐心保护,表现出了关氏族人的同心同德,爱祖敬宗。
(文/图 周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