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水村
东水村简介
东水村位于阳西县新墟镇北部,距离镇区约25公里,总面积约8万亩,其中生态林6.6万亩,是阳西县主要生态林区之一。下辖21条自然村,总人口4889人,1069户。村民生产以古法造纸(草纸)、木材、竹笋、山药材、茶叶为主,大部分村民已外出务工,不少人搬迁到城市居住。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为6085元。
东水造纸。
从阳西县新墟镇下高速向南,一条蜿蜒曲折的村路通向东水村。绵延的大山、青翠的竹林、澄澈的深潭和晶莹的溪水组成了迷人的东水风光,也养育了那里智慧勤劳的人民。时至今日,那里的村民们依然沿用着2000多年前蔡伦发明的造纸方法,秉承着最原始古朴的工艺,保存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全部精髓。
苏东坡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美丽的望夫山脚下生长着丛丛的翠竹,连片的竹林把东水村妆成一个绿的世界,每当春风吹起,新笋就悄悄地在泥土里萌发。到这个时候,嫩滑的笋片成为东水村民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而光亮的笋衣也成为咸水粽甜香软糯的绝配。到了盛夏,竹子舒展长臂,抖起一片片浓郁的青纱。站在东水村头举目远望,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像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蓄势待发,而漫步茂竹夹道的村路,竹枝万条垂下,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无比的温柔、宁静和幽雅。
东水山多深潭,亦多溪流。然而东水山的溪流绝不哗哗哗地显摆张扬,它可能从岩缝中轻轻流出,也可能从砂眼里一泡泡突出,还可能从乱石间盈盈溢出。流走的路也并不刻意选择,都是曾经洪水冲刷后的辙迹,随原有的沟渠自然而然地浸润和流泄。遇见硬石阻挡,就绕一绕;碰见低凹,就停留一下,既不急也不躁,一点点积攒力量,满了,才又一点点溢出,向前流去。
清澈山泉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
山间之翠竹、深潭之溪水在东水村民的巧手中融成古纸之精魂。东水村古法造纸的原材料,来自山里满山遍野的翠竹和长年川流不息的溪泉。这里造出来的纸品呈黄色,民间多称“草纸”或“纸媒”,纸质较粗糙,易燃烧,目前多用于制造炮竹以及祭祀用品和生活用品。
从原料水竹到成品纸,要经过切竹、淹竹、捣刷、制浆、捞纸、切纸、晒干、打包等多道工序。村民们先将竹子截成段,放在石灰池腌制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泡软之后再打捞出来暴晒、清洗,然后放入水碓反复捣砸碾碎,使竹纤维被切断和压烂;再把粉碎的竹子放进水池内搅拌均匀生产出造纸的纸浆,接着用竹丝编成的帘子置于纸浆池中,然后把帘子“抄”起来滤掉水后,便出现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再用重物压榨去纸浆膜中的水,将已经做好的纸放在木屋横梁上一张张晾干。这样,造纸的工序就全部完成。
■ 撰文/李云 吴德 黎庆源 ■ 摄影/周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