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村
“镬耳”古屋。
墙门后面是(工人住的)厢房。
迎着晨光,阳西县织镇大泉村大洲村仿似笼罩在一层金色的薄纱下,恬静迷人。大洲村南面是一个半月形的水塘,七座古屋依塘而立,青砖灰瓦,古色古香。
微风拂过,半月水塘水面泛起涟漪,荡漾而开。踏入古村,一条幽深的石板路东西方向迎面铺开,一些干枯的稻秆随意洒落其间。这,就是古时的跑马道,立足其间,难免让人遐想万千。穿过古村门楼,一个开阔的晒谷场映入眼帘,七座砖木结构的大屋一字排开。每间大屋都是三进三院落,有天井、四廊,廊与廊之间设有巷道。巷道间,杂草悄然而生,就连青砖灰瓦间也不时冒出绿意,格外抢眼。在古屋中漫步穿梭,仿佛身处清代城堡,一种神秘威严感油然而生。只是,那巷道间传来的流行音乐声和停放的摩托车,极不“识趣”地将人拉回现实。
大洲村里的恬斋公书室。
古村口,4位头发花白的阿婆坐在石阶上,闲扯家常。几只小鸡在屋前闲庭信步,一派悠然自得的样子。踱步于古村巷道,听村中九旬老人何炳标回忆往事。标伯说,大洲古村已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时光匆匆,荏苒而过。清代乾隆初期,何恬斋(又名何五公)用船队售卖槟榔、花生、大豆等起家,成为阳西首富。清乾隆二十八年,晚年的何恬斋觉得乡村聚族而居远胜于城镇百家姓杂居,于是看中织篢河畔这块“风水宝地”,开始修建大洲村。按照风水大师的指点,何恬斋在村子的中轴线上建起了七座大屋,每一座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两个世纪过去,古村仍在,但风光已逝。行至古村东南角的废弃炮楼,兴致勃勃的标伯拿起石块蹲在地上给我们画起了古村的炮楼。古屋共有四座两层高的炮楼,分布在东、南、西、北,连接着围墙,围墙东南、西南两炮楼侧,各筑有厚实的门楼。如今,废弃的炮楼,仅剩下残垣断壁,唯独那些炮眼依然如昨。
古色古香的大洲村,是有名的书香门第,虽然村人不多,但是文人却不少。古屋的东面有一处书室,取名“恬斋公书室”,2010年7月被定为阳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这是何恬斋第七个儿子何桂萼在村东边修建的书室,专培养子孙读书。书室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结构,古时进士、文魁、拔魁等牌匾依然悬挂在此。标伯说,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至今,已有16位硕士、博士及高级工程师,而本科或大专毕业的村人已近百人。
择一高处俯望,大洲村一面背河,三面环水,七座古屋高低错落有序,巷道纵横交错,炮楼围墙四周而立,恰似一座城堡。与村中周边先后先后建起的楼房来说,古村显得有些深沉和寂寥。不过,对今人而言,古村落的诱惑,不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深沉与寂寥吗?
■ 撰文/简梅芳 吴德 许梦珠 ■ 摄影/李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