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7217147466213/2022-00049 分类:
发布机构: 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 成文日期: 2022-07-28
名称: 【文化阳西】上洋始祖姚伯周:莫忘祖训 耕读传家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7-2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文化阳西】上洋始祖姚伯周:莫忘祖训 耕读传家

发布日期:2022-07-28  浏览次数:-

  上洋镇,是一个风景宜人、物产丰富的沿海小镇,这里依山傍海、鱼米满仓, 有“ 南海龙高相映趣, 田畴万顷稻飘香”之说。此地姚姓族人淳朴厚道、勤俭持家,秉承着“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的祖训,家族兴旺发达,一直为地方望族。

  上洋姚氏始祖姚伯周,号肇成。祖籍莆田,宋末年间进士。及第后任职琼州知府,任期满,买舟携眷解绶荣归,途径海南受飓风所阻,舟泊杨柏直,现上洋村西北面的红坡脊。伯周公一行登陆后,受到彭姓村主的热情接待。当时上洋村民主要为彭姓,有两百多人居住。说明来意后,村主契伯周公为干爹,于是伯周公在上洋村羁留下来。

  伯周公精通玄学、风水学,他见此地南濒南海,东西两面环山,局势雄伟,两道天然屏障拱卫左右。东有九步河,发源于龙高山;西有上洋河,发源于射水岭;南有鳌鱼岭;东南方有狮子岭和象岭;西南边有鹤岭;中间是一片平川。认定这里是“发高官于地久,出巨富以天长”的风水宝地。为此,伯周公专门撰有一赋,专门论述上洋村的风水布局,也就是姚氏后人广为传颂的《上洋白石二大村图赋》,今天也被铭刻在村口以志纪念,可惜的是手稿已经遗失。

  台风所阻,或许是天意,伯周公有感与此,于是选择在上洋村定居下来,他常告诫子孙莫忘祖训,坚持耕读传家。他大力发展农耕,广置良田,购地扩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注重办学兴教,重资兴建学堂书院。目前还保留有在清朝所建的四大书室:育英书室(创建于洋峰公祠)、育秀书室(创建于浮山公祠)、陶情书室(创建于文华堂)、桂芳书室(创建于狮子屋);还有民国六年(1917年)创办鳌英小学,该学校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名为上洋小学;1944年姚氏族人用姚氏六世祖祠创办中学(也是后来的上联小学),姚毓琛为名誉校长,姚毓琼为董事会董事长。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同盟会员姚若思先生,把学校定名为“若思中学”,解放后“若思中学”改名为“上洋中学”,由姚耀先任校长;就此开一代教育新风,启百世文明功德。

  姚姓出京官和地方官众多,不乏府尹、道台、知府、郎中、县令、少将、进士等。其中不乏官职卓越的前辈:姚见(清乾隆武进士)、姚若霞(锡贤堂人)、姚西台(咸丰年间知府)、姚若思(阳江、英德、茂名、电白四县五任县长)、姚毓琛(国民党革命军少将)、姚毓眉(国民党革命军少将)等上百人列入上洋姚氏历代名贤禄。姚氏家族经历了元、明、清以及民国等四五个朝代,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据相关书籍记载,姚氏自南宋始,历经几朝数代,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上洋始祖姚伯周姚氏子孙兴旺,达到鼎盛时期,真可谓:簪缨之盛闻名于世;官宦显赫富足一方。今枝布五洲,裔逾三万,薪火相传二十八世,沧海桑田八百年。

  上洋镇姚氏第堂林立,大厦成群,他们留下上洋十五第与十五堂的历史遗迹,在当时方圆百里,名噪一时,如此家势非一般人能为。十五堂弟和四大书室、上洋大屋名垂青史。(弟,是指有官职和有功名的人家的居宅;堂,是指家族集居的大宅;书室,是当时供人读书的学校。)十五第,名声赫;十五堂,堂名美;除了第和堂,还有很多大屋,这些古第堂建筑散落于上洋村、白石村等村落。大屋规模宏大,占地上千平方。时移世易,风雨沧桑,大屋在土改后陆续拆除,存留迄今,已历历可数,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只有姚氏宗祠、参军第、宝光大屋和二兴大屋,其次是进士第等可供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