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隆起的龙高山脉,常年云雾笼罩,与南海涌起的浪潮此呼彼应,相守相依。距县城三十里许的龙高山西麓、南海之滨,山海之间有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双鱼城村。以“城”为“村”,在粤西地区可不多见。
时针拨回到1368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陆续打败主要竞争者,建立大明帝国,华夏大地重新以大一统的局面出现在世界东方,是年开启了洪武纪元。然而,有明一代自始至终,“倭寇”始终如同幽灵一样,困扰着这个王朝。这些越洋而来的矮个子日本人,他们亦商亦盗,流窜海上,骚扰沿岸,地方百姓畏如蛇蝎。
其时,日本处于南北朝对立的时期,国内动荡不安,从当时中日两国的综合实力对比来看,我方完全是碾压的态势,毫无可比性。但中国苦于海岸线太长,给了倭寇可乘之机。因此,对倭寇的防范,关键在于限制其登陆。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为了更好地整顿海防,明太祖采纳方鸣谦的建议:“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兵,水具战舰,错置其间,俾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博岸,则可制矣。”明朝的卫所制度就此应运而生,双鱼城正是卫所制度的产物。
洪武二十七年(1394),倭患愈演愈烈,从闽浙一带辐射到广东潮汕,直至粤西沿海。是年,都指挥花茂主持广东抗倭战事,“奏请设沿海依山广海、碣石、神电等二十四卫所。筑城浚池,收集海岛隐料无籍等军。仍于山海要害地立堡屯军,以备不虞。皆报可。”于是在广东西南沿海设置卫所,双鱼守御千户所正是其中之一,隶属于神电卫。不久建双鱼城,派千总马如龙率兵据守。双鱼城乃守御千户所,按明朝官制,千户分正副级别,正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为从五品,相当于现在的中校军衔。据明万历《肇庆府志》载:双鱼所设正千户二人,副千户四人,百户四人,吏目一人、司吏一人,另设备倭官一名。如此高规格的人员配置,充分显示了中央对双鱼城建设的重视。
东有东门诸岭为天然屏障,西南为白石海湾,舟船可抵城下。古城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楼,城楼重檐庑殿,雕梁画栋,每个城楼设大炮一门,吊桥一座。十字街中心有一牌楼,该牌楼有四个出口,可通四门。千户所官署设在城中枢线东北侧,为全城地势最高处。此外还有吏目厅、镇抚司、旗纛庙等军事、行政设施。城墙外直内斜,底宽10米,上宽6米,高6米,采用砖石套红泥五层结构:内外各有砖、石二层,中为很厚一层夯土。城砖分三种,第一种体大、质粗的是城脚砖;第二种稍小的砖较多见,多数印有“双鱼城砖”字样,用来砌筑城墙主体;还有一种较前两种砖稍短,但质地特别硬,大多用以砌城堞,即城墙上的军事掩体。这些砖,重者40多斤,轻者也30斤左右,共同打造了坚固的双鱼古城。
此外,双鱼古城周边还有配套的军事设施。城北半里为校场,供兵士演练使用;东去八里的双鱼港设有双鱼水寨,布防有哨兵及战船,与古城互为唇齿;东西各山安置有兵营,与城内驻兵相互呼应;崇祯二年建双鱼炮台(具体位置不详),并筑小城设兵戍守;同时双鱼所还在石门、将军帽、白沙、施村建立四座烽堠,作为附属军事设施,用于作战时传递信号;再往外,则东与今阳江的北津、海朗城,西与电白的神电卫遥相呼应,共同构成粤西沿海的海防阵线。
历经沧海桑田,今天双鱼古城已经大变样,但整个城池轮廓还在,东西南北四个大门的位置不变,因为以前有护城河,城里与城外落差很大。现护城河早干涸了,长满野草,原来河面估计有三四十米宽。城墙只剩下东、西、北三道残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