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苏区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文件要求,我县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对推动革命老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实现振兴发展作了具体部署。在全县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振兴发展革命老区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将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稳步建设。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港口航运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我县连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迅速提升。铁路方面,广州至湛江客运专线正在推进规划建设前期工作。高速公路方面,G15沈海高速阳西段改扩建工程动工建设,G15沈海高速沙扒支线纳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普通公路方面,国道G325线阳西县城过境公路、省道278线阳西塘口至织篢段公路改建等工程加快推进,积极配合省市推动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雅韶至溪头段(含阳江港大桥)建设,同时推进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溪头至沙扒段的前期工作。港口航运方面,阳江港丰头片区继续推进布局规划工作。
(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特色工业产业集聚化格局形成。中山火炬(阳西)工业园荣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调味品产业最佳服务园区”。园区以打造调味品国际化生产基地的前瞻性布局,新增1.3平方公里土地,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在全省同类产业园区率先基本实现“十一通一平”。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建材、临港产业、刀剪帽袋等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成立县高新区有效推进“一区五园”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扩能。厨邦、美味鲜等项目增资扩产,卡夫亨氏、加美味、美味源(二期)、功成塑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广味源、巨树腐乳、喜悦食品、御膳厨等项目动工建设。中国十大调味品品牌中已有厨邦、味事达、广味源、致美斋等四大龙头企业落户中山火炬(阳西)产业园区,在建和已投产的调味品企业产能已达227万吨,“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品牌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绿色建材产业基地增产。博德精工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扩征100多亩土地新建晶刚玉生产项目。粤玻实业项目建成投产,领尊能源项目动工建设,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提效。华厦阳西电厂全球首台124万千瓦5、6号机组并网发电,并已结束168小时的试运行,正式进入商业运营。海上风电迎来投产热潮。三峡沙扒一期海上风电项目完成20台风机吊装,首批机组完成并网发电,粤电沙扒、明阳沙扒、三峡沙扒二三四五期海上风电陆上集控中心均已动工建设,近海浅水区海上风电项目海上工程全面施工。临港产业集群蓄势待发。借助阳江港丰头片区深水良港,规划建设总面积2万亩的临港循环经济产业园,与珠江投资集团签约临港产业项目,正谋划引进海大粮油和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刀剪帽袋产业优化升级。规划建设刀剪帽袋产业园,引导刀剪、帽袋等传统产业创新升级,永光集团与金发科技合作建立全市刀剪行业首个博士工作站。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增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生态环境。县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提标部分已完成,溪头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已基本完成,沙扒镇、儒洞镇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即将完工,新墟镇、上洋镇、塘口镇、程村镇等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动工建设。目前我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县城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
(三)乡村振兴步伐坚定。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强基育才”和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均已完成。目前市、县、镇三级已为15条省定贫困村全部配备了一名党建指导员。实施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已完成11个项目入库,评审出7个省级“一村一品”项目。创建荔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程村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水山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县共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县所有村庄100%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100%完成规划,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通过省、市验收。省级新农村示范片4个村委会共44条自然村已达到美丽宜居村建设标准,15个省定贫困村共129条自然村已达到干净整洁村的标准。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阳西县溪头现代渔港(二级)项目加快建设。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具备通行条件的建制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
(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县贫困人口7484户13570人全部达到“八有”脱贫标准,其中2019年新增未退出贫困人口121户128人,已于4月9日经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退出,15条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并已退出。在原有光伏、牛大力、南药、火龙果等产业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产业项目落地,累计投入资金超1.2亿元统筹发展县、镇、村规模较大的产业项目18个,2019年底实现利润收益1620.7万元,惠及有劳动力贫困人口7043人,人均年增收2300多元。我县组织各镇和贫困村开展贫困户培训就业,提高贫困户就业技能水平,每年建立就业扶贫“以奖代补”项目,提高贫困户内生动力,建立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累计发放奖补资金560多万元,培训5665人次,就业转移3102人。疫情期间通过举办脱贫攻坚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帮助102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复工。
(五)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落实产学研战略。谋划引进建设大学城,阳阳西教育城一期用地指标已落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县第四小学、方正中学教学楼、兴华中学教学楼建成使用,县第三小学、苏村小学等教育基础设施项目稳步建设。医疗保障水平提升。紧密型医共体基本建成出效,并获评2019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切实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县第二人民医院(儒洞镇中心卫生院)建成运营,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正在装修。全县完成6间镇卫生院“星级”创建、125间村卫生站公建标准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村卫生站公建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县博物馆已基本完成七贤书院修缮工程。“两馆一宫”、双鱼城海防古道首期示范段工程已动工建设,阳西体育馆、大剧院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迅速。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稳步增长,已打造2个镇文体广场示范点和43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打造了沙扒镇省级文体广场和上洋镇南山海、会众坡、塘口镇旧寨3个市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成立了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试点,3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六)焕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一是建好党群服务中心,已有牛岭村、平南村、胶庠村、塘村村、中西村、英厚村、菩提村、上洋村、寿场村、下垌村、横山村11个村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为村党组织开展党群服务提供更好的场地。二是着力推进一村一党建公园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118个党建公园建设,剩余13个党建公园建设加快建设中。三是打造横山和马山“两山”红色党建示范区,在省定贫困村塘口镇横山村投入经费1200多万元,顺利通过“红色村”省级验收,建成横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和阳江横山红色展馆等,泰安堡修复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投入2200多万元建设的边海红色党建教育基地已开工建设。四是极探索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线上平台”。推动脱贫攻坚“线上平台”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行政村(社区)上线“党建为村”全覆盖。用好四级微信群、“五室合一”等平台,打通联系服务贫困户“最后一公里”。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用地指标紧缺。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四期用地指标不足,目前还有加美味、广兴万和、御农食品和咀香园等项目因用地未解决未能落户。部分重点项目推进困难较大,由于征地拆迁和用地、用海、用林审批未落实等因素影响工程建设进度。二是阳西是重要电力能源基地,但富余电量未能有效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三是工产业结构仍待优化。新兴产业体量小,新动能培育发展能力偏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企业自立创新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总体较少。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业相对落后,特色品牌不多,规模小,总体效益较低。五是社会事业仍存在一些短板,民生福祉需持续提升。
三、恳请上级支持事项
(一)恳请省解决阳西在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紧缺问题。阳西总医院公共卫生医院项目、阳西总医院妇儿医院二期项目、阳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阳西总医院中医医院迁建项目拟总投资4.21亿元,建设资金均由县财政承担。目前,除了阳西总医院公共卫生医院项目争取了省下达新增专项债券3000万资金外,阳西总医院公共卫生医院项目、阳西总医院妇儿医院二期项目、阳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阳西总医院中医医院迁建项目申请中央投资1.26亿元、省新增专项债券1.2亿元的资料已上报入库,暂未审批通过。恳请省加大对阳西总医院妇儿医院二期项目、阳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阳西总医院中医医院迁建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恳请支持深化发展阳西县产业扶贫,完善长期稳定收益机制。当前,我县已对县、镇、村统筹投入资金形成的扶贫资产确权,其中入股7000万元的光伏项目形成的资产属于县级扶贫资产,镇统筹3840多万元投入建设的顺欣集团罗非鱼加工、南药种植等9个项目形成的资产属于镇级扶贫资产,村统筹1460多万元投入规模较大的牛大力、火龙果等10个项目形成的资产属于村级扶贫资产。我县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但产业扶贫项目数量不多,恳请省充分利用我县良好的投资和生产条件,支持建设更具亮点的产业扶贫项目。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把握机遇争取省市各方面支持。重点争取省市加大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的支持力度。交通方面,一要以建设区域交通网为重点,发挥好江湛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作用,加快融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圈”。二要加快重大外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G15沈海高速阳西段改扩建工程(阳西段)建设,积极配合做好省、市规划的阳江港丰头片区、阳江港跨海大桥和广东滨海旅游公路等“一港一桥一路”及广州至湛江客运专线工程建设工作。三要完善县域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国道228线阳西县城过境公路、省道386线旧寨至塘尾段公路改建工程、省道278线塘口至织篢段公路改建工程等建设。加快推进宋康路、西湖路、迎宾大道、育才路等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四要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路况水平。产业方面,争取省市在布局重大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项目时向我县倾斜,重点解决好土地规模和指标的问题,集中力量支持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建材、康养旅游、临港产业、刀剪帽袋等产业集群发展。此外,争取省市对我县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创新驱动、公共服务、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推动我县高质量发展。
(三)以重点项目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全省深入实施“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我县积极发挥重要作用,《阳西2021 行动方案》中提出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的战略部署。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正是实现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是打造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的重要支撑。全县 55 个重点项目中,有 35 个基础设施项目、11 个产业项目、9个民生项目,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正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全县壮大实体经济、改善发展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的迫切需要和关键所在。
(三)驱动发展关键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物流等新业态。做好数字农业的创建工作。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精品线路,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注册农产品商标品牌,挖掘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打造短视频矩阵,拓展农产品宣传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农产品销售。突出乡村本地文化,编制县域农业产业规划,促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溪头现代渔港(二级)建设,完善渔港配套设施。创新机制推进发展。探索适合本地的改革做法,加快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用足用活乡村振兴优惠政策,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