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阳西新闻

省报看阳西:名校名师云集 “家门口”上好学

发布日期:2024-08-07 00:14:04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图片

近年来,阳西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图为阳西一中新校区。任浩沿 摄

  图片

师资实力提升使阳西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图为阳西二中师生。许王荣 摄

  图片

两名博士回村受到乡亲热烈欢迎。受访者供图

  日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报到会在阳西县政府举行,标志着教育集团管理团队正式入驻阳西。

  近年来,阳西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水平,着力补齐城乡教育短板,优质公办学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借助教育集团的“外脑”力量,阳西将依托高校资源补齐师资力量短板,通过龙头学校以点带面、以城促乡、以强带弱,促进全县学校共同发展、老师共同进步、学生共同成长,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着力构建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新格局,让阳西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教育集团选优配强管理团队   吸引名校长、名师扎根阳西

  为了加快推进省“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阳西县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共建共管教育集团,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办强阳西教育的坚定决心。

  在报到会上,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和2名乡镇初中学校副校长分别作表态发言。他们表示,接下来将深耕阳西,从学校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科建设、学生教育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结合各成员校的特点精准施教,落实系列帮扶措施,助推阳西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次担任教育集团党委书记的张勇是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他是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工作室的主持人,曾担任过省示范高中、省一级学校的校长。

  张勇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对自己的关心与信任表示感谢,并提出:教育集团要找准关节点、选准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一校一案”“一课一策”“一师一题”;要放开胆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解决阳西教育的难点、堵点与痛点问题。

  目前,教育集团已经有5位校长和副校长到位,其中包括三名正高级教师、一名特级教师、一名全国优秀教师,他们当中还有两名博士和两名国家名校长领航班的成员。他们将起到带动辐射作用,为阳西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作为教育集团成员校的副校长,薛国军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他表示,接下来要做好学科建设工作,构建全方位、全学科、全过程的融入式课程体系,将阳西打造成为乡村教育振兴、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广东“双百行动”的典范。

  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报到之后,阳西县教育局将全力推动教育集团各项工作,为教育集团的良性运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一是完善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大协调服务力度,配合做好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二是完善软件建设,落实专人跟进,配合派驻教师做好调研,研究制定适合阳西县教育发展的措施,落实集团成员学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县教师能力水平。三是推动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每年通过同台PK、晒单、考核,评选一批教共体典型校,树立一批示范样板,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阳西县教育局局长萧博文介绍说。

     “双百行动”首个乡村教育集团   用6年时间让阳西教育换新颜

  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秉承着“因基础教育而生、应基础教育而兴、为基础教育而谋”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聚焦‘小(学)儿(学前教育)科’,引领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以教师教育为主,积极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主动服务广东省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省内多地合作共建了教育集团和附属学校。

  今年5月21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教育集团”和6所成员校正式揭牌。这是广东“双百行动”中成立的首个乡村教育集团,也是阳西积极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推进了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全覆盖,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集团计划在6年内,提升阳西教育管理能力、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教研员教研科研能力等,打造乡村教育振兴与广东“双百行动”的典范。目前,阳西二中、方正中学、程村学校、上洋中学、沙扒中学、塘口初级中学等6所集团成员校,充分利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省内学校管理团队和优秀学科教研员等优质资源,推进学校学科建设。

  “我们计划从全省遴选12名‘语数英’等学科带头人进驻阳西,全面推动和促进阳西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旭旦介绍说。

  接下来,教育集团将围绕“快速提升教育质量”这一中心目标,计划对所有教师进行全面、不间断的培训,并将全省基础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带到阳西,充分发挥学科的影响、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教育集团将培养一批有教育家精神、有领导力素养和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校长队伍,培养出一大批有教育情怀、爱生如子、善作善成的教师队伍,形成能促进学校发展的管理体系、德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体系。”张勇表示。

  “走出去”“引进来”   阳西聚教育英才而善用之

  翻开阳西的教育地图,中小学校数量众多,其中既有“老牌学校”,也不乏“后起之秀”。如此多的学校,对优秀教育人才的渴求可想而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阳西聚教育英才而善用之,“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已基本形成。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长就是发挥“火车头”引领作用的关键角色。近年来,阳西面向全国公开选聘校长,通过引进正高级人才、城乡教育共同体人才等渠道,大力开展“名校长”引进工程。

  阳西县印发《阳西县中小学校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暂行管理办法》《阳西县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任职资格、选拔任用程序等,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以及相应的岗位任职经历,并对教育教学质量等工作指标提出了具体考核要求。

  近年来,阳西在华南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通过招才引智和公开招聘等方式,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教师人才。“我是阳西人,因为阳西教育人才引进的待遇较好,自己本身也想回家,所以回家乡工作很安心。”作为阳西招才引智政策吸引返乡的教育人才之一,硕士研究生孙秋渝说。

  为了到发达地区“抢”教师,阳西加大对高端教育人才的补贴力度,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后顾之忧;对学校编制进行全面清理和统筹管理,优先保证教师招聘的编制使用,满足新增教育资源结构性需求;全面落实教师工资待遇与公务员“两相当”政策,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按时足额发放。

  教师人才“引得进”,更要“用得好”。阳西县积极开展“三名工程”,做到教师培训“全覆盖”。为了使教师培训系统化、常态化,阳西县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从知识以及技能方面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师资队伍整体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阳西教育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结合高中学段实际情况,阳西以数学、物理、英语为重点学科,提供精准教学服务,按照“五育并举”、打造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来培养学生。显著提升的教育教学整体实力,也让优秀学生和家长对在阳西求学增添了信心。

  “我的孩子准备留在阳西读高中,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相信孩子以后能够考出好成绩。”一位阳西学生家长表示,自己和小孩都对阳西城乡教育共同体擘画的发展蓝图充满信心。

   人物

  阳西小乡村 一门两博士

  日前,在阳西县织篢镇岑村村口牌坊下,村民兴高采烈,舞起醒狮热烈欢迎该村两名博士返乡。

  从小喜欢静静读书学习

  这两名博士分别名叫关文征和关天翔,是堂兄弟。关文征今年分别被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同时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他选择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关天翔去年被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

  看到两名博士回村,乡亲们欣喜不已。“关文征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对新潮事物,比如流行歌曲不感兴趣。倒是对中国传统的京剧、昆剧、黄梅戏等很感兴趣。”关文征的父亲关怀说,在上海读中学期间,他总是喜欢待在上海图书馆里看书。

  “我们平时务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们读书,关天翔是我们4个孩子中最小的,他小时候经常静静地读书学习。”关天翔的父亲关则深说。

  关文征在上海读小学时,有一次见到华丽的戏服,他就被深深吸引。从此,他便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钻研唱腔、创作剧本,一直沉浸在戏剧的艺术世界中。如今,他已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华戏曲协会青年委员会主席,经常与各地戏剧名家进行交流。

  关天翔是关文征的堂哥,他走上医学之路源于小时候乡村医疗条件有限,因此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帮助更多人摆脱疾患。2010年,他从阳西一中考上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在该校硕士毕业后在深圳市中医院当中医医生。

  父辈言传身教受益匪浅

  关天翔的父母在阳西县上洋镇种植荔枝,长期精心钻研如何提升荔枝的产量,父母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让他受益匪浅。

  “父亲常说,只要用心做一件事情,迟早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关天翔说,每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这句话,并以此勉励自己。

  关天翔说,父母务农很辛苦,常常起早贪黑,但从不抱怨,这种艰苦奋斗的品质,深深影响着他。

  关怀从事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爷爷是书画家,他们经常跟文化名人交往,爷爷留下很多书画作品,家里崇文尚学气氛很浓。“对于教育儿女,只是以平常心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读书重要在修身,学会做人才会做事。”关怀说。

  祖辈在香港画坛颇具影响

  在采访中得知,两博士的爷爷关保民是隔山画派的重要传承人,能书擅画并工诗。其牡丹,浑融潇洒,意态闲雅,别具风格,被称为香港画坛“三绝牡丹王”。

  关保民青少年时期就读于阳江县师范附小、奋兴中学,后赴广州警官高级班学习,师从阳江籍宿儒、前清秀才区梓琴,先习古诗文,后习丹青。

  上世纪40年代末,关保民移居香港,以卖画为生,绘画不辍。随后迁居台湾,一边教书,一边绘画。1988年8月,关保民在台北创办“隔山画馆”,画馆首展岭南画派四大家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作品,在台湾引起轰动。

  关怀披露一段往事:关保民与岭南派大师关山月同是广东阳江人,不仅在艺术上同气连枝,而且还同宗。1992年重阳节,关保民回到阔别40多年的家乡阳江,并受当时阳江市政府邀请,与关山月一道即席挥毫牡丹墨梅图,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牡丹墨梅图不慎在台湾丢失。6年前,关文征在网上发现,该画将在广州一家拍卖行拍卖。关怀知道消息后,立即从上海飞往广州,最终以70万元拍回牡丹墨梅图。当天,该画在岑村展出,乡亲们争相前来观看并与该画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