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阳西新闻

【科技工作者风采】 “鱼苗大王”林李泉:38载匠心耕耘 做强海洋渔业“芯片”

发布日期:2024-06-09 09:53:38   来源: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图片

  林李泉是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1986年,年仅26岁的林李泉正式开启了海水鱼苗事业。38年来,他潜心深耕,以匠人之心精心培育,引领阳西的海水种苗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蜕变,为阳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

  图片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林李泉:鱼怎么看它成不成熟?你得慢慢地推,用你的两根手指这样推。

  图片

  图片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种业之乡”沙扒镇渡头村,该企业是阳西县海水种苗龙头企业代表。在合作社的繁育场里,几十个孵化繁育池里养着龙趸、紫红笛鲷等30多个品种的海水优质待产亲鱼。林李泉正在查看温室孵化繁育池里的亲鱼状况,他熟练地挑选成熟的亲鱼,向养殖人员传授孵化繁育的技术要领。

  图片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林李泉:我们是一个工厂化的繁育鱼公鱼母的车间,就是鱼的“妇幼保健院”,它差不多要成熟的时候,就要搬到车间有计划地催产。

  说起当年创业的艰辛,林李泉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最早卖的鱼苗是海里捞的鱼苗,完全靠天吃饭,非常被动。

  图片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林李泉:因为我们这个海水苗是受天气影响,大自然的东西有时候多,有时候就根本就没得买。那时只能去买台湾的,台湾是有人工鱼苗卖的,我们就把从台湾买过来的第一批美国红鱼,通过多方面的探讨,就掌握了这个催产技术。那个是1990年的时候,我们卖的第一公斤鱼卵就卖了5000块。

  图片

  在林李泉的带领下,沙扒人工鱼苗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现在更是可以完全按照订单需求控制产量。多年创业让他深刻地明白,想要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实现长足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养殖的技术含量,提升鱼苗的成活率和品质。经过多年的钻究,他终于掌握了提升海水鱼苗产量的核心技术,为鱼苗培育出最好的开口饲料——轮虫。这一养殖技术的创新使鱼苗的成活率提升了十倍以上。

  图片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林李泉:孵化出来的鱼苗,第一天用什么作为他的开口料,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小孩儿刚出生吃的第一口奶。传统饲料的是粉状的,沉淀和溶解对水都会产生不良的效果,轮虫在水里是活的,它在水里面就是环保的食物,以前的那种模式做得好的一公斤鱼卵有十万八万尾苗就不错了,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1公斤鱼卵有100万尾鱼。

  图片

  为了使沙扒的鱼苗养殖技术持续领先,林李泉带领恒生合作社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实验室等,通过联合研发、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技术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了产研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业内多项养殖技术的难题,为海水种苗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保障。

  图片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 张智超:林总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和场地,我们不会的去请教他,他会耐心帮我们解释。这边的轮虫是比较高价值的开口饵料,已经可以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

  图片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林李泉:我们一边做一边得到了高校的认可,一年最少都有超过四个研究生在我们这里毕业,应该有30多个了。

  图片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林李泉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在全县全面铺开海水种苗人工育苗产业。在沙扒镇,海水鱼苗孵化繁育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的循环生产链,年产值超6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约1000户参与海水种苗事业。目前,阳西全县发展水产鱼苗生产场186个,面积1.3万亩,池塘1.27万亩,车间15万平方米,阳西的海水鱼苗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

  图片

  养殖户许老板:这个行业还是非常有前景的,所以就跟林总合作,他做事比较踏实,人也比较诚实,兢兢业业的,我们技术上有什么问题,哪一步该怎么做,他都会亲自指导我们,像我这个规模,一年差不多能赚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