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看阳西:上下“医”体破解群众看病难
县域医共体内所有成员单位都由阳西总医院统一管理。赫鹏翀 摄
①儒洞镇中心卫生院诊疗环境优越。赫鹏翀 摄
②阳西总医院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龙头。受访者供图
③医生通过医学影像信息进行研判,为镇卫生院患者诊疗。赫鹏翀 摄
阳西总医院中医医院已完成迁建并投入使用。许王荣 摄
阳西总医院中医医院的医生们为患者诊疗。陈旭欢 摄
日前,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单位联合发布《关于表扬2022年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县的通报》,对2022年我省县域医共体建设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市、县(市、区)予以通报表扬。其中,阳西在通报中排名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为了让基层群众“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愿景变成现实,阳西县为卫生健康工作开出了“处方”,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近年来,阳西入选广东省医改十大创新典型,2022年被省选为第一批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
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过程中,阳西力度大、步伐实、速度快,不断完善清晰合理的县域医共体治理架构,也有力地助推“百千万工程”。
从强龙头到强县域
有效整合县域医疗资源
据了解,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绩效评价活动每年举行一次,阳西县已连续三年获得通报表扬。作为全省15个试点县之一,阳西县近年来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围绕“强龙头”到“强县域”和“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两条主轴线,优化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
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在于“紧密”二字,按照“一家人、一盘棋”的理念,阳西县整合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儿医院3家县级公立医院,以及8间镇卫生院和138个行政村的村卫生站,组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目前,县域医共体内所有成员单位都由阳西总医院统一管理,并实行编制备案制、按需设岗、按岗定员、全员聘用。县域医共体内所有医疗机构的人财物也都由总医院统一管理,医保部门将医保基金打包拨付给总医院统筹使用。
近年来,阳西县政府出台了《阳西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实施细则》,明确了阳西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细则,并根据《阳西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年度绩效评估方案》,每年对医共体进行医保年度考核,考核内容与医保资金拨付相挂钩。结余留用的医保资金,被用于提升县域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和引进人才等方面,有效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阳西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加强党对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高效有力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领导体制,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制度,积极探索总医院“一院三区、一套班子、一套财务、一体运营”的管理模式。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以来,阳西健康效益指标逐步优化。县域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阳西县人均预期寿命为77.55岁,2022年县域门诊人次同比降低4.28%,基层分院重症上转人次降低13.19%,牵头医院重症患者(入住ICU)较2019年降低31.5%;牵头医院人均住院床天数同比降低17.61%。数据表明,阳西已逐步形成“大病不出县”和“大病不出现”良好局面,全民健康管护的效益日渐显现。
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让群众“大病不出县”
在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脑科中心,上演了一场生死较量。谢某因患有巨大脑膜瘤入院,并患有右侧颞叶急性期脑梗死。虽然病情十分凶险,但该院脑科手术团队在省对口帮扶专家的指导下,为患者成功进行了巨大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很快恢复正常生活。
以往这种疑难重症脑科高风险大型手术,阳西患者都需转到广州大医院完成。随着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建成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形成了多学科协作的脑卒中联合医疗救治体系,有效降低了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让阳西患者实现了“大病不出县”。
“我们通过整合县域医院基础专科和重点专科力量,建设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着力提升县域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体系。”阳西总医院院长关登海介绍说。
此外,阳西总医院还加强肿瘤防治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微创介入中心、麻醉疼痛诊疗中心、重症监护中心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设,并争取省级医联体的技术帮扶,针对专科短板,加快填补肿瘤防治、微创介入,重症救治等技术力量的不足。
在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方面,今年以来,阳西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公共卫生医院已完成迁建并投入使用,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夯实医疗人才基础方面,阳西加强与省市级医院的专科联盟和对口帮扶,柔性引进省级医院帮扶专家,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培养学科带头人。目前,阳西总医院已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16家省级医院建立了柔性、组团式帮扶关系。
有了帮扶专家的“外脑”支持,通过临床教学、疑难病例讨论、学术交流、远程会诊等方式,有效促进了阳西总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让阳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省级医院同质化的专科诊疗服务。
发挥镇卫生院枢纽作用
分级诊疗让群众少跑腿
镇卫生院一头连着县级医院,一头连着村卫生站,是基层群众就诊转诊的重要枢纽,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过程中,阳西县切实推进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软硬件水平,能够为基层群众“治好病”“治未病”,从而实现“大病不出现”的目标。
2022年,阳西6家镇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达国家基本标准,其中儒洞镇中心卫生院获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国家推荐标准。
螺旋CT、四维彩超、电子胃肠镜、光电自动分析心电图仪……这些常常在大医院才会见到的先进医疗设备,儒洞镇中心卫生院也一应俱全。虽然地处阳西县西部片区,但该院却能通过阳西总医院的急救中心、胸痛中心等13个医疗共享中心,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作为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镇级医疗单位,儒洞镇中心卫生院肩负着周边十多万群众的医疗保健任务。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有利契机,该院近年来按照中等县级医院标准升级建设为阳西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床位数也从之前的60张增加到180张。
为了实现县镇村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和能力,阳西通过落实总医院“导师制”业务指导管理制度,由县直医院每月选派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以“导师制”“组团式”帮扶的业务指导方式,在各镇卫生院直接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通过临床诊疗示范、教学查房、临床带教、病例讨论等形式,阳西总医院派驻的县级专家定期指导各镇卫生院开展诊疗活动,有效提升了镇卫生院的诊疗能力。”关登海介绍说。
为了有效破解镇级医疗机构在影像诊断等方面的短板,阳西积极推动远程诊断等资源下沉,县镇医疗机构形成合力。在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影像诊断中心,医生可通过传输过来的医学影像信息进行研判,让家住镇里的群众不必跑到县城,就能获得县级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
近年来,阳西分级诊疗制度逐步构建,引导医共体形成了“强基层、促健康”机制,患者回流并下沉基层趋势明显。2022年县域内住院率较改革前增长8.2个百分点,县域内就诊率达90.82%,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占比达65.35%,县级医院下转病人共5690人次,占比33.07%,下转人次同比增长17.1%。
标准化建设村卫生站
村医当好健康守门员
广大乡村医生是直接面对农村患者的“首诊”关口,充分发挥村医“上通下联”庞大的网络作用,是阳西巩固“大病不出县,大病不出现”的关键,他们也是农村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员”。
为了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阳西县近年来标准化建设125间村卫生站,并纳入县域医共体各镇分院的延伸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实现了县镇村的资源共享,并积极探索实行乡村医生“县招镇聘村用”措施。
按照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村卫生站和乡村医生的职责。通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卫生站的人员、财务、药械、业务、准入退出、绩效考核等统一由镇卫生院管理。
村卫生站纳入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好农村群众健康“守门人”作用。接下来,县财政为符合条件的村医购买养老保险,村医从“赤脚医生”变成了有保障的医共体成员,使村医队伍能够更加稳定。
“实现公建公营后,村卫生站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预防疾病为主的作用,还能改变乡村医生以往靠卖药赚钱为生的从业模式,从‘半医半农’变为全职上岗,更好地保障村民健康。”关登海说。
据了解,阳西以组建巡诊团队的形式,推动县级专家、流动护士等骨干下沉到村卫生站,为农村群众提供医疗巡诊服务。利用医共体一体化管理契机,实行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和慢病管理、医保方式支付改革的“三管齐下”,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升级。
“我现在每天都要为10多位村民诊治,主要是慢性病诊疗和理疗、保健。”沙扒镇渡头村卫生站赖医生表示,如果村民的病情比较危重,他还能即时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请阳西总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诊断。
实现县镇村一体化管理以来,阳西全面落实村级医疗巡诊常态化,通过召开村卫生站医疗村镇专题研究会,印发《阳西总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卫生站医疗巡诊服务工作通知》,全面启动巡诊服务行动。阳西总医院派出巡诊医生为农村群众提供诊疗服务,有效化解部分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等问题。医护人员还对高龄老人、有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开展入户走访,提供居家健康监测和用药指导等。
为了解决农村群众“看病贵”问题,阳西加快推进村卫生站医保直报试点工作。通过开通村卫生站网络专线,全面推进村卫生站“一站式”医保结算,实现了病人费用结算医保即时报销。阳西将医保结算服务延伸至具备条件的村卫生站,打通了医保报销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