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阳西新闻

再添国字号!阳西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县

发布日期:2023-10-03 09:25:50   来源:阳西县科协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日前,第六届广东科普嘉年华暨2023年全国科普日广东省主场活动在广州市举行,活动中举行“2021-2025年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授牌仪式,阳西县科学技术协会主要负责人代表阳西县上台接受牌匾。

  

  “全国科普示范县”是极具价值的城市名片,是代表着一个城区科学普及发展水平的国家级最高荣誉。近年来,阳西县深入实施全域科普工作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不断强化政治引领、统筹科普资源、营造创新氛围,全县科普能力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活力加快释放,让科普服务直达基层,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双重动力推动阳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三大保障”形成合力

  强化“组织保障”。创建阶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分管领导明确分工压实责任,深入一线督战;日常工作中,主要领导顶层设计,经常过问,分管领导具体指导,抓细抓实,确保创建工作立竿见影,日常工作高效推进。

  强化“力量保障”。我县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基层科协积极协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供了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科普工作大格局。

  强化“制度保障”。制定了《阳西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阳西县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实施方案》等方案,以制度规范工作开展。将科普工作纳入文明镇、文明村评选和机关绩效考核指标,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四大支撑”筑牢基础

  强化“基层支撑”。推进“3+1”工作,全县8个镇全部成立镇科协,均吸纳“三长”兼职科协副主席。各中小学合理配备专兼职科学教师或科技辅导员。全县8个镇均设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我县“3+1”工作在2023年9月第二期全国“三长”示范培训交流大会作经验交流。

  图片

  强化“财力支撑”。加大科普专项经费保障力度,目前人均科普经费2元,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科协系统前列。一些重大科普活动如省、市“三下乡”活动等均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阳西科普工作开展起来底气十足,大展拳脚。

  图片

  强化“基地支撑”。作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阳西县科学馆是我县科普活动重要平台。开馆四年来,接待群众超7万人次,以“请进来”的方式在馆内组织开展学生科普活动超110场次,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科普进校园等活动40余场次,惠及师生4.8万人次。同时发挥其他科普教育基地自身科普资源优势,如县图书馆利用图书资源举办科技周专题阅读活动,县第二小学连续六年举办校园科技节等。

  强化“社会支撑”。出台《阳西县科技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实施方案》,成立阳西县科技志愿服务队,现有科技志愿者1179人,每年开展科技志愿活动超50场次,形成健康科普、禁毒、食品安全三大科技志愿形成服务品牌。

  “五大手段”成效显著

  科普渠道多样化。在电视台等大众传媒开设科普宣传栏目,每周播放科普视频。在阳西科普、阳西微报等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发布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公园等各类活动场所开展大众科普活动,普及科普知识。

  科普力量多样化。充分发挥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社会力量资源优势开展科普活动,如县卫健局开展健康素养巡讲“五进”活动,阳西“贝类科技小院”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等。

  科普平台多样化。全县已打造国家级科普示范社区1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5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其中5个科普教育基地被纳入阳西县研学旅游线路,形成了行业多、分布广的科普大网络。

  图片

  科普设备多样化。县科学馆常设科普展品、移动电教设备,配备科普大篷车、县内4间校园科技馆设备以及全县电子显示屏等。自主研发数字科普一体机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权,一体机通过有奖问答和积分兑奖等方式,引导群众主动学习科学知识。

  图片

  科普对象多样化。以五大重点人群为主要科普对象,根据各对象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科普,实现科普精准服务。如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技馆里的科学课”,面向农民和产业工人开展科普“三下乡”、农技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以科普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