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阳西新闻

乡村建设评价 广东阳西县:田园兴盛引人归

发布日期:2023-07-24 09:12:19   来源: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图片

上洋镇乡村风貌一景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连续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全面掌握阳西县乡村建设状况,查找存在的问题短板,提出对策建议。阳西县针对评价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农房建设改造,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初见雏形。

  6月初,2023年乡村建设评价调研工作组来到阳西县实地调研采访。谈到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对当地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阳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夏明说:“目前,广东省委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解决广东省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并主导开展的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和广东省的‘百千万’工程一脉相承、目标一致,我们一定会利用好乡村建设评价工作的成果来推动阳西县‘百千万’工程的开展。”

  图片

2023 年阳西县举办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动员部署暨培训会

  图片

上洋镇白石村榕树下议事

  初夏的阳西县,远处山岭绵绵,田中稻香隐隐,村里树阴霭霭,庭院硕果累累,伴着缕缕微风、阵阵小雨,呈现出一幅初夏闲适宜人的岭南村景。

  以农房管理为基础,提升乡村整体风貌

  目前,我国村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新时期,如何更好地进行农房规划建设,更好地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根据2022年的乡村建设评价对农房建设提出的问题,阳西县进一步加快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将阳西县农房建设管理纳入广东省农村宅基地信息化系统统筹建设,全链条打通农房建设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发证各环节,推动农房建设全流程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就农房建设现状问题,阳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姚华球如是说。

  图片

儒洞镇委副书记钟永源讲解农房建设管理

  当被问及农房建设管理的情况时,儒洞镇副书记钟永源说:“今年我们以镇农办作为牵头单位,联合镇建办、林业、水利、交通和电力等职能部门,做好农房建设的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管理工作。同时,对农房选址、层数、层高等进行管控,注重建筑风貌特色引导,新建农房已经和谐融入各村整体环境了。”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尊重乡村现状,不搞千村一面,乡村风貌是乡村建设的重点。

  在村庄风貌管理上,上洋镇副书记梁荣专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我们结合上洋镇农房建筑的特色,对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农房进行微改造。前期进村入户,广泛开展宣传,做好群众的工作,提高群众的主动参与度。对全镇的农房进行全面摸底,对需要微改造的农房进行造册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工作过程中,因户施策,特别是对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局部破损、有地方特色和使用价值的青砖房、泥砖房进行加固修缮,活化利用,对农房外立面进行统一的设计、整治。到目前为止,开展了农房微改造800多处,上洋镇双鱼城、白石两村成功入选县十大美丽乡村,其中双鱼城村获评广东农房风貌提升名村。”

  以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阳西县针对2022年乡村评价报告指出的污水、垃圾治理仍需完善的问题,实施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补短板项目,引进第三方对镇区生活垃圾收运进行规范化运行和管理。

  “儒洞镇处理站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将农村分散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集中处理,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智能化控制及远程监控系统,节省能耗,并实现无人值守,最终出水水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儒洞镇副书记钟永源讲到。

  据了解,当前阳西县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自然村占比为73.8%,为广东省4个评价样本县最高水平,村级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图片

边海村委会手网村污水处理站

  图片

边海村垃圾清扫人员

  谈及垃圾治理工作时,儒洞镇蓝田村村民陈琼山分享他们的做法:“以前村庄的卫生状况不堪入目,开展乡村建设评价之后,大家逐步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现在村里垃圾都是统一收集、处理。之前每一家都在边边角角的地方堆放一些杂物,村委会做通村民的工作,统一清扫之后浇筑混凝土,环境整齐靓丽了,还不生蚊虫。有一次,有个村民把拆旧房子的建筑垃圾堆放到了生活垃圾处,村委会知道后,组织人力,用这些建筑垃圾把村路坑坑洼洼的地方填平了,废弃物二次利用也是解决垃圾处理的好办法。”

  以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提升村民生活便利度

  据了解,2022年的评价报告指出了农村道路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对此,上洋镇动员村民参与新建错车台,村内通户道路硬化比例达到87%。上洋镇党建办主任曾庆梯说:“乡村道路紧挨农户的田地,拓宽道路会占用很多农田,建设经费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在每隔大约1公里的地方扩建平台,既节约了用地和资金,又解决了车辆通行的问题。”通过党员带领群众无偿让地,上洋镇建设了300多个“民心台”,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和农产品运输的堵点难点问题,畅通了农民群众的致富路。

  村民赖王多说:“建设这些错车平台有利于农产品运输,大家伙儿出行也方便,在推进错车台建设前期,村委会说要用到我家的田地,我又是党员,应该带头支持这项工作,所以就无偿让出自家的田地支持建设。”

  图片

错车台

  此外,为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上洋镇积极打造镇中心文化广场。据了解,广场建设规划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包括了党建公园、广场、儿童乐园、垂钓平台、休闲步道、停车场等,总投资1000余万元。

  上洋镇委党建办主任曾庆梯说:“文化广场原本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蚊子很多,修建广场后,不仅改善了环境,也让村民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地方。大人小孩在这里玩耍娱乐很开心,地方宽敞、环境卫生干净,晚饭后出来这里散散步,和老人坐坐聊聊天,心情都舒畅了。一些在外工作的乡贤们,也常常回来,有的把自家的老房子重新修建,准备将来回家养老。另外,这些乡贤的回归也影响和带动了很多年轻人回乡就业。”

  图片

上洋镇文化广场一景

  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助力农民持续增收

  2022年评价报告提到了阳西县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针对产业发展助农民增收的情况,沙扒镇副镇长王庆甫说:“沙扒镇针对评价提出的产业发展的建议,充分发挥山、海、湖、湾自然资源优势,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全镇调整产业结构的主线,构建起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镇旅游接待人次年均达138万人次,年均旅游收益12.6亿元。”

  另外,据了解,沙扒镇依托海洋水产种植资源,走出一条海水种苗专业化道路。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发展海水鱼养殖生产,年产值超6亿元。青洲岛风电融合国家级海洋牧场海域面积达497平方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牧场。沙扒镇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应用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创下国内多个“全国之最”,每年可提供约5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阳西县这个山水相依的滨海小县,用她一帧帧新时代宁静恬适的乡村大片,呈现了一场宜居宜业的田园梦,这个田园梦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清明上河图”。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自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新时代新农村的阳西县,田园兴盛,引人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