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阳西新闻

省报看阳西:传统渔业大县挺进深蓝

发布日期:2023-05-25 09:08:28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图片

阳西正在打造广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阳西县融媒供图

  图片

连江县已形成鲍鱼育苗、养殖、加工、流通、饵料生产、餐饮等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南方日报记者 陈锴进 吴明 摄


  图片


  一个是“中国蚝乡”,一个是“中国鲍鱼之乡”,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省阳西县,与位于闽东海畔的福建省连江县,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同样坐拥辽阔海域和绵长岸线,海洋渔业资源得天独厚。阳西海岸线长达174.23千米,海域面积5668平方千米,接近陆地面积4倍;连江238千米海岸线蜿蜒曲折,海域面积3112平方千米。

  同样以特色水产闻名遐迩。阳西程村蚝有“海中牛奶”美誉,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连江鲍鱼驰名天下,全国每3个鲍鱼就有一个来自连江。

  但同为传统渔业大县,2022年,当阳西GDP首次超过250亿元、渔业年产值达到68.78亿元时,连江以731.46亿元的GDP再次跻身全国GDP百强县,渔业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居全国县级第一。

  是什么令连江蓝色经济动能澎湃?又是什么支撑连江完成从渔业大县到海洋强县的转型与跨越?在广东全面吹响进军海洋牧场号角的当下,先行一步的连江能否为阳西提供经验与参考?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走进阳西、连江,探寻传统渔业大县的深蓝崛起之道。


  科技赋能

  打开耕海牧渔新空间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党中央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部署,为沿海地区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早在2011年,阳西和连江已开始试水深海网箱。彼时,浅海渔排网箱养殖发展迅猛,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空间饱和、养殖密度过高、病害频发、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面对瓶颈,阳西和连江开启了对深海养殖的探索。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阳西已成为广东深海网箱养殖核心优势区,并将数字化智能技术探索应用于生蚝养殖。近年来,通过“海洋牧场+”的创新融合,阳西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投产深水网箱年产量10万吨,产值超过20亿元。

  然而,阳西现有深水网箱种类较为单一,养殖管理主要依靠人力与经验,对海况适应能力不足,因灾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2022年,台风“暹芭”令阳西深水网箱遭受沉重打击,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发展深海养殖、建设现代海洋牧场不能再走‘汗水渔业’‘看天吃饭’的老路。”阳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许卫深有感触。“暹芭”的打击,令阳西领悟到“海洋牧场,装备先行”的重要。眼下,阳西正在对接科研团队,期待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提升深海养殖的效益和安全性。

  阳西的愿景在连江正成为现实。依托快速发展的深海养殖装备技术,连江积极探索机械化、智能化的深远海养殖模式,以工业化思维推进“海上粮仓”建设。

  2019年,连江首个本土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福鲍1号”投用,将鲍鱼养殖空间从200米的近海拓展至10海里外的外海。该平台可抗15级风浪,配置了水质监测、自动增氧、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等设备,日常管理仅需两三人,年产鲍鱼可达45吨。

  此后,连江启动“百台万吨”建设项目,并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出台深远海养殖平台登记、确权办法,推动深远海养殖平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目前,连江已累计投放深远海养殖平台11套,投放、投用数均居全国第一。

  深远海养殖平台的成功投用,让连江“海上粮仓”愈发丰实。2022年,连江水产品总量达到129.46万吨,稳居全国县级第二。“通过机械化、智能化的养殖管理,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产品质量也得以提升,可以满足居民对海产品量的需求和质的追求。”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说。

  海上崛起的一座座钢铁岛屿还带动了陆上的海工装备产业。连江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22年,连江海工装备产业产值50.58亿元,同比增长8%。


  渔业振“芯”

  激活岸海联动新局面

  转型深蓝,有良法,还得有良种。良种是“芯片”,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

  走进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种苗繁育基地,一筐大小超过成人手掌的鲍鱼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连江自主研发的绿盘鲍新品种。

  此前连江本地品种皱纹盘鲍严重退化,存活率仅40%,养殖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连江深知,只有品种创新,才能突围。为此,当地支持官坞海产和厦门大学研发团队合作,将进口绿鲍与本地皱纹盘鲍进行杂交,研发出绿盘鲍新品种,一举打破了中国市场大规格鲍鱼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绿盘鲍更适合深海养殖,具有个头大、耐高温、成长快等突出优点,成活率能够达到80%以上,两年后可育成单只500克的大鲍鱼,每公斤市场价高达700元。”连江官坞海产董事长林哲龙说。

  这样的升级换代并非个例。近年来,连江积极发挥全国水产大县优势,结合本地特色品牌,持续推进水产种苗创新工程,研发推广了鲍鱼、海带、大黄鱼等适合深海养殖的高优品种,苗种供应全国九省,出口朝鲜、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去年连江鲍鱼产值约65亿元,鲍鱼全产业链产值近百亿元,随着绿盘鲍实现规模化育苗,今年已加大投苗量,产值有望再迎大提升。

  鲍鱼之于连江,正如生蚝之于阳西。

  阳西程村蚝因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深受市场青睐,但因养殖海域空间日渐饱和,养殖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为此,阳西一边开展本地蚝种的优选及规模化培育,一边引进三倍体牡蛎新品种作为补充,双管齐下提升生蚝养殖效益。

  生蚝之外,更多渔业“芯片”卡脖子的难题正逐步破解。在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成功培育黑鲷、石斑、美国红鱼等30个海水优质亲鱼品种,并突破鱼苗繁育时间限制,季节性海水鱼苗鱼卵实现全年供应。康顺虾苗场研发“无公害南美白对虾种苗标准化繁育技术”,打破国内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种虾的瓶颈,将种虾价格从进口的1000—2000元降低到300—400元。

  据不完全统计,阳西已有苗种生产场(点)186个,其中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2022年,阳西商品海水鱼苗年生产量约40亿尾,总产值超15亿元。


  集群成链

  布局海洋产业新赛道

  从传统的冷冻鲍鱼、干鲍,到时尚的即食鲍鱼、鲍鱼预制菜,再到新兴的鲍鱼肽健康产品……在连江日兴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展厅内,琳琅满目的鲍鱼深加工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日兴水产是全国首家鲍鱼罐头加工基地,也是全国首家鲍鱼活性肽产业化生产基地。在这里,曾经被丢弃的鲍鱼内脏被提取出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肽和多糖、功能性牛磺酸,鲍鱼壳等边角料则被加工生产成珍珠粉,小鲍鱼成为产业链绵延的“大产业”。

  “过去连江渔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养殖和捕捞、轻加工与销售,处在卖初级产品、赚辛苦钱的尴尬地位。”连江县海渔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弥补这一短板,连江围绕打造鲍鱼等特色水产品休闲食品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做优做强水产品精深加工。如今,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已成为连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凭借水产品加工产业优势,连江加快布局岸海联动、陆海接力的产业集群。眼下,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海产品全产业链贸易岛,今年将完成水产品交易中心、冷链仓储一期等主要项目建设,实现投产运营。

  延链成链集群,阳西同样在行动。

  在阳西美味源香料有限公司,程村蚝被提炼成蚝汁、蚝油、蚝粉,涌向餐饮企业和大小商超。在顺欣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金枪鱼、罗非鱼、生蚝等传统海产品被加工制成香辣烤鱼、酸菜鱼、鱼丸、鱼酱等预制菜产品,年产值可达2500多万元。

  站上“新赛道”的远不止美味源和顺欣。随着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阳西布局精深加工、预制菜的步伐越迈越大。按照规划,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2.16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23亿元,每年将为阳西增加税收约5000万元。

  向海图强。抓住“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坚持“陆海接力”“岸海联动”,在近岸推进原种良种培育,在深海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深远海养殖,在陆上推进预制菜、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业加速发展,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产业全链条,这是连江由大而强的经验,也是阳西正在进行的实践——挺进深蓝,阳西已然起锚;经略海洋,阳西乘风破浪的航线清晰明了。

  专家论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资源养护与海洋牧场研究室主任陈丕茂:

  打造“粤海粮仓+蓝色能源”样板

  “阳西气候温和,全年均可开展海水养殖,有沙扒、溪头2个国家一级渔港,资源禀赋优越;有全国首个与海上风电融合建设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陈丕茂认为,阳西形成了“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绿色产品”的海上风电发展格局,融合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针对深海养殖平台的研发应用,陈丕茂认为,这是推动海洋养殖进一步向深远海拓展的重要设施养殖载体,优势主要体现在恶劣海况下的抗风浪能力,还可作为养殖配套装备搭载平台和养殖渔场智能管控基地。

  陈丕茂介绍,连江建立深远海鲍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提升了鲍鱼生产规模和效益,推动海水养殖模式转型升级,阳西可借鉴连江规划先行的经验。

  陈丕茂建议,阳西应突出“中国蚝乡”和海上风电、海水种苗生产大县的优势,加快做好海洋牧场建设规划,以规划引领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发展具有阳西特色的鱼、贝海洋牧场产业,打造“一个贝(蚝)”工程、“一条鱼(金鲳鱼等)”工程。

  “阳西可以加快发展程村蚝、金鲳鱼等水产加工和预制菜产业,形成从陆地、海洋到餐桌的‘海水种苗、海洋牧场、预制菜、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打造‘粤海粮仓+蓝色能源’样板。”陈丕茂说。

  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汤保贵:

  整合科教资源建设广东海水鱼种业高地

  汤保贵认为,连江鲍鱼与海带能够驰名天下,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因素外,也得益于政府的前瞻性产业规划与强有力的支持。

  “连江走过一条‘多而聚、大而强’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加强地理标志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实现了‘种业—育苗—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汤保贵说。

  汤保贵认为,阳西海水种苗产业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好、育苗技术好、生产品种多、辐射能力强,是广东海水种苗的重要生产基地。

  因此,他建议阳西大力加强科教产业资源引进与整合。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同时也应利用好家门口的科教资源,以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成立为契机,加强县校合作,抢抓海洋牧场建设机遇,强化产学研融合,以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为导向,双轮驱动,共同建设广东海水鱼种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