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政协委员风采》谢克秋——“蚝情”三十载 乡情永不忘
奋进新时代 启航新征程!
为展现阳西政协委员风采
讲述阳西政协委员实干担当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故事
阳西县政协与县融媒体中心
共同策划制作系列专题节目
《阳西政协委员风采》
谢克秋——“蚝情”三十载 乡情永不忘
精彩内容已经上线啦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从粤西小渔村
到广袤的海岸线
从敢闯敢拼到共同富裕
三十余载逐梦大海
三十余载“蚝”情不减
他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
养蚝人史诗般的发展历程
谢克秋:“蚝情”三十载 乡情永不忘
在南海之滨,有一个著名的小渔村——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
这里的程村蚝个大质优,味道鲜美,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牡蛎活体水产品,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蚝乡”。
“程村蚝”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位阳西乡贤的努力。他就是阳西县广宇海产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谢克秋。
谢克秋
我们的祖辈是养蚝的,我们从小已经跟养蚝业耳濡目染了。
1986年,刚中学毕业的谢克秋,开始在村里海滩试养生蚝。
与海浪的一次次搏击中,磨炼了谢克秋踏实肯干、善于钻研的精神。他尝试用水泥柱投放培育蚝苗,再放到合适的海滩养殖,这种方法工序简单,亩产也得到提高,实现了生蚝养殖方式的一次跨越,村民也纷纷效仿。
谢克秋
越开越多越开越多,养蚝的水泥柱已经堆成了一条很大的围。
但是,水泥柱养殖生蚝的方式,只适合浅海滩。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深水海滩养殖呢?1988年,谢克秋尝试用木棚架式吊养方法。
谢克秋
现在我们养蚝是用木棚架去吊养了。等到一两个月以后,蚝长到有指甲那么大了,有一两厘米的时候,我们就整理好一条条(蚝绳)再翻开来,吊到适宜的海滩。到了农历九月,海水咸起来了,我们又把中苗,移到淡水的地方。
移动式木棚吊养法,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成为国内生蚝养殖业的又一次飞跃,一直沿用至今。
2004年开始,谢克秋来到珠海,成为珠海生蚝养殖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谢克秋
我们当时去那个地方,海水问题、海浪问题、海的具体天气我们都不清楚。
逐梦大海,不仅是毅力与勇气的拼搏。谢克秋每天都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最严重的一次,谢克秋一次就损失了近2000万元。
但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一样,永不服输,早已写进每一个像谢克秋这样的养蚝人的性格基因里。
谢克秋
我就慢慢习惯了,也调整好心态,对天气、海水的变化等方方面面也掌握了。
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谢克秋总结出一套科学养蚝的丰富经验,并带动了一大批家乡人走出程村,开创了一片又一片新的天地。
2013年,随着珠海的快速发展,谢克秋的养殖事业又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谢克秋
当时台山海面很广阔,没有一个人养蚝的。于是我们就找到当地的村委会,开始我们在海晏租了七百亩的海滩。
善于观察、经验丰富的谢克秋,在台山养蚝的第一年,台山生蚝也因程村人的到来而声名鹊起。
谢克秋
能放养的地方,都去探索,尝试养蚝。程村人也很厉害的,不管多么远的地方都去。
30多年的拼搏,谢克秋毫不掩饰自己作为程村人的自豪。如今的谢克秋,已经租用3000多亩的海滩,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成为程村人的骄傲,也成为程村致富领头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谢克秋就大力推动生蚝养殖业发展,修建红光村蚝码头,为“程村蚝”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阳西县政协委员,也曾经是程村镇红光蚝协会会长的谢克秋,毫不保留地指导村民养殖技术,带领了一百多名村民共同致富。
谢克秋
对蚝有好处的地方都要跟他讲,不好处的地方也经常提醒他们。
养了一辈子生蚝的谢克秋,最大的心愿,是做大做强“程村蚝”全产业链条。
一直以来,程村人都是从外购买蚝苗。2021年开始,谢克秋在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持下,2022年初,终于自主人工培育出蚝苗,完成了“程村蚝”全产业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谢克秋
经济搞好了,蚝业也搞好了,培育蚝苗也做好了,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作为县政协委员,谢克秋不遗余力地推动“程村蚝”产业升级,同时,更身体力行地为家乡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谢克秋
我希望今后把生蚝养殖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和大家一起共同富裕。
从个人奋斗 到共同富裕
30多年“蚝”情不减 乡情更浓
“程村蚝”成就了谢克秋
谢克秋也为“程村蚝”
更美好的未来
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