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阳西新闻

省报看阳西:让群众看好病的阳西“处方”

发布日期:2022-04-06 09:19:26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图片

阳西县整合3家县级公立医院,以及8家镇卫生院和138个行政村的村卫生站,组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赫鹏翀 摄

  图片

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影像诊断中心值班医生正在分析各镇卫生院远程传送的医学影像。赫鹏翀 摄

  在田地里劳作了一天的梁伯,晚上突然感到半边身子没力气,一时间又说不出话来。

  随后,他被家人送到阳西县儒洞镇中心卫生院,马上安排做脑部CT。

  结合专家远程会诊后,医生发现年逾六旬的梁伯突发脑卒中,马上安排救护车将其转运到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救治。由于救治得当,梁伯很快转危为安。

  类似脑卒中这类非常凶险的急性脑部疾病,以往很多农村患者都选择前往阳江市区的大医院就诊。但路程远、耗时久,容易错过急救的黄金时间。

  近年来,随着阳西县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群众“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愿景逐渐变成现实。

  在阳西县2022年十项重点任务当中,针对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县域医疗机构硬件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确保医共体改革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目标,也为阳西卫生健康工作开出了“处方”。

  以总医院为龙头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作为全省15个试点县之一,阳西县近年来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围绕“强龙头”到“强县域”和“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两条主轴线,优化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

  按照“一家人、一盘棋”的理念,阳西县整合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儿医院3家县级公立医院,以及8间镇卫生院和138个行政村的村卫生站,组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在于紧密二字,现在全县各医院通过错位发展,实现了优势互补。”据阳西总医院副总院长赖若鸿介绍,县域医共体内所有成员单位都由总医院统一管理,并实行编制备案制、按需设岗、按岗定员、全员聘用;县域医共体内所有医疗机构的人财物也都由总医院统一管理,医保部门将医保基金打包拨付给总医院统筹使用。

  记者从阳西县卫生健康局了解到,该县稳步推进县域医共体内药械统一账户、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支付的“五统一”,有效落实药械统一管理,进一步为患者减轻负担。

  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契机,阳西县加快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阳西县人民医院新住院楼、新住院楼附属配套工程建设,以及阳西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目前,全县7间镇卫生院已完成“星级”卫生院建设任务、125个行政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项目全部完工。

  今年以来,阳西县正在稳步推进县妇女儿童医院二期建设项目、县公共卫生医院建设项目、县中医院迁建项目等,年内将进一步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小病不出镇”

  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各镇卫生院拍摄的CT片、X光片等医学影像资料,都可以通过远程系统传送到我们中心,再由值班医生给出诊断结果。”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影像诊断中心主任徐志滨介绍说。

  为了有效破解镇级医疗机构在影像诊断等方面的短板,阳西县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动远程诊断等资源下沉,使县镇医疗机构更好地形成合力。在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影像诊断中心,多名医生通过传输过来的医学影像信息进行认真研判,让家住镇村的基层群众不必跑到县城,就能获得县级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

  为了让群众“小病不出镇”,阳西县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创建“星级”镇卫生院,建立县镇联合病房和专家工作室,协助建立特色专科、培养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

  记者从阳西县卫生健康局了解到,县级医院在重病大病救治等方面加大建设和发展力度;镇卫生院重点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在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下,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村卫生站纳入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发挥好农村群众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我们县级医院向镇卫生院下沉优秀学科骨干,派出专家定期到镇卫生院坐诊,还经常到农村巡诊,并利用多个资源共享中心为镇卫生院提供诊断、人才培养等服务。”赖若鸿介绍说,县域医共体推动各医疗机构协同发展,实现了县域内检验检查共享和服务同质化,通过建立有序分级诊疗格局,能够满足基层群众就近治疗的需求。

  大病不出县

  卒中中心挂上“国字号”

  梁伯从发病到转危为安,只用了不到半天工夫,除了受益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一系列成果之外,也同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脑血管病治疗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分不开。

  日前,该院卒中中心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授予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单位称号,也标志着阳西脑血管病治疗能力得到国家卫健委及专业机构的肯定和认可。

  自2017年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成立了卒中中心,目前已形成急诊中心、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内科及医技、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的脑卒中联合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缩短了脑卒中患者入院检查及治疗时间,有效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脑卒中是我国最主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之一,出现症状后要及时规范治疗,迅速通过静脉溶栓治疗,疏通已堵塞的血管。”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脑科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健文表示,时间是卒中患者的“生命线”,只有及时送医、争分夺秒救治,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在县域医共体的框架下,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团队与基层医疗单位密切配合,大大缩短了基层患者的送诊时间。团队还经常为基层医疗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为基层群众提供义诊、健康宣讲。“我们希望通过早期识别卒中,进一步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李健文表示。

  记者了解到,除了卒中治疗之外,阳西现在还能开展超声造影穿刺术、心脑血管造影检查、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等医疗项目,让患者不出阳西即可治疗多种大病。

  截至2021年底,阳西县共开展心脑血管及肿瘤介入手术2113例,2021年牵头医院三、四级手术量较医共体改革前增长166%,占总手术量比例达61.1%。2021年,阳西县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占比达67.87%,医共体内各分院上转病人1031人次,县级医院下转病人4861人次,占比33.06%,下转人次同比增长9.51%,6家镇卫生院均达“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儒洞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人才柔性流动

  在镇卫生院就能挂专家号

  对于一家医疗单位来说,除了有设施先进的“大楼”,更要有医术精湛的“大师”,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是立业之本。

  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阳西县把握省级医院帮扶契机,积极借助省级医院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优势。截至2021年,该县已与15家省市级医院组建联盟帮扶关系,20多名帮扶博士长期驻点该县总医院。为此,该院还在院区内改建了一座“博士楼”,以解决高层次医疗人才的生活保障问题。

  “我们县级医院帮助镇级医院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一方面为各镇卫生院派驻第一院长、挂职副院长、科主任和护士长,建立县镇联合病房和专家工作室,实行‘科对科’的精准帮扶;另一方面统筹安排镇卫生院医疗骨干到我们医院跟班学习或者远程学习,培养基层卫生院医疗和护理骨干。”赖若鸿介绍说。

  “很多患者以前都是到县里挂我的号,知道我来了儒洞镇以后,他们就不用舍近求远了。”作为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的普外科业务骨干,袁潜通过县域医共体的人才柔性流动,现在兼任儒洞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他每个星期都会到儒洞镇坐诊。

  记者从《阳西县医疗业务人才精英培养计划》了解到,该县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全面提升医疗卫生人才创新活力和服务能力,并在县域医共体内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利用好“统招统管统用”制度,加大人才培养,想方设法留住更多人才。

  一线实践

  基层卫生院

  上演“变形记”

  “没想到镇卫生院现在规模这么大,设备这么齐全,感觉不比县里的大医院差!”家住儒洞镇的陈小姐长期在外务工,这次陪同家人到儒洞镇中心卫生院看病,焕然一新的诊疗环境让她不由得发出赞叹。

  儒洞镇位于阳西县西南部,常住人口数近4.6万人,该镇设卫生院1间,标准化建设村卫生站12个。作为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镇级医疗单位,儒洞镇中心卫生院肩负着周边十多万群众的医疗保健任务。虽然该院曾获得过多项国家及省市荣誉,但长期以来医疗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严重影响了诊疗能力的提升。

  2017年,该院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有利契机,按照中等县级医院标准升级建设为阳西县第二人民医院。上演“变形记”的儒洞镇中心卫生院,新院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已于2020年下半年完成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床位数也从之前的60张增加到300张,目前开放床位180张,实际开放床位数增长3倍。

  螺旋CT、四维彩超、电子胃肠镜、光电自动分析心电图仪……这些常常只有在大医院才会见到的先进医疗设备,儒洞镇中心卫生院如今一应俱全。虽然地处阳西县西部片区,但该院却能通过县总医院的急救中心、胸痛中心等13个医疗共享中心,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县域医共体成立了被服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儒洞镇中心卫生院和其他成员单位一样,实现了无菌物品的统一集中消毒、统一配送。”赖若鸿介绍说。

  随着省级医院专科联盟、县级医疗技术骨干下沉、县镇村医疗团队巡诊、远程医疗的深入推进,儒洞镇中心卫生院也推出了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高大上的医疗服务,未来还计划推出医养结合服务等新项目,让镇村群众能够在家门口“治未病”“治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