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看阳西:引水进田送水到户 阳西打通乡村振兴的“幸福源泉”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23+N”工作安排,阳西县立足实际,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提出阳西2022年十项重点任务,内容涵盖乡村振兴、优质教育提升工程、群众安全饮水、医院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旨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即日起,《南方日报·阳西视窗》推出“聚焦阳西2022年十项重点任务”系列报道,全景展现十项重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聚焦基层一线呈现出的新亮点、新气象,敬请关注。
阳西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满足各镇灌溉需求。谢兆威 摄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保障。阳西县虽然地处南海之滨,但鲜为人知的是,由于受到咸潮、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当地部分农村地区曾不同程度存在着“用水难”。
近年来,阳西县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该县2022年十项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满足各镇灌溉需求,彻底解决撂荒耕地问题;推进垦造水田工作;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规模化,实现城乡供水“三同五化”。
记者从阳西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该县耕地面积为51.35万亩,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约束性指标为35.6581万亩,粮食产量参考性指标为12.9543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两项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为此,阳西县在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当中,也提出了“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水利维修”的任务目标。
阳春三月春耕正当时,随着阳西县农业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今“引水进田,送水到户”的希冀已不再是难题。昔日撂荒的耕地引入甘霖,重新成为农民眼中的香饽饽。
满足农业灌溉需求
引水入渠建设“高标田”
高标准农田是具有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等特点的耕地,也是保障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据阳西县农业农村局通报,2022年度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0.82万亩,共两个项目,涉及织篢镇、程村镇,总投资约2460万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引水入渠满足农业灌溉需求是基本前提。为了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阳西县通过成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建设)工作专班,将发改、农业农村、水务、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工作。
近年来,阳西县大力推动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记者从阳西县水务局了解到,阳西县目前已经完成县重点中型灌区陂底水库灌区的改造,改善了5.84万亩的农田灌溉用水。2022年将投资2.4亿元对4宗中型灌区(新湖水库灌区、边海陂灌区、木竹根灌区、塘口引水陂灌区)进行改造,计划10月份开工建设,改造完成后可以改善7.3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需求。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阳西县也存在着打通农业生产用水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由于部分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农田水利设施被破坏或设施年久失修,使得部分田块无法通水灌溉。
“满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需要,是保障稳产高产的基本前提。阳西县今年将继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及时修复年久失修的水利基础设施。”阳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阳西县春耕备耕工作已全面展开,春种农作物意向面积29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4.52万亩。由于水稻种植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因此亟需对陈旧的农田水渠等设施进行修缮。针对排灌不畅、供水设施陈旧损坏等问题,阳西各镇采取摸清底数、逐个清淤的办法,“一渠一策”制定修复方案,并根据轻重缓急进行清淤作业。
打通渠田“最后一公里”
昔日撂荒地种上五彩薯
近年来,阳西县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为了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该县各镇目前正在整合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建设资金,重点修缮撂荒地农田灌溉等设施,配套完善灌排水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生产供水充足,力争在2022年实现全县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全部完成复耕复种。
近日,记者来到溪头镇一处农田灌区改造现场,看到当地新建的渠道已完工,注水后将有效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要。“以前种田只能靠天吃饭,现在供水条件改善了,撂荒地被我们重新利用起来种上五彩薯。”㙟下村番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谢甘介绍说。
作为阳江市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溪头镇耕地面积达5万亩,五彩薯是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之一。近年来,溪头镇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做优做强以五彩薯为代表的农业品牌,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
“我们㙟下村种植的五彩薯味道甜、淀粉含量高,产品附加值也很大。”谢甘介绍说,随着农业生产用水条件的显著改善,合作社“救活”了大片撂荒地,现在合作社种植面积超过1200亩,亩产超过5000斤。
记者从《阳西县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实施方案(送审稿)》了解到,该县针对因排灌设施瘫痪导致撂荒的耕地,要求加强部门沟通协调,着力解决好主干渠与农田之间“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确保农业生产用水需要。
“在农村排灌设施建设方面,除了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之外,阳西各镇也积极投入资金,驻镇帮镇扶村专项资金中也拿出一部分,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用水条件,解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问题。”阳西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推进垦造水田建设
农业灌溉条件显著改善
垦造水田是指通过田、水、路等工程的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使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更加适应现代农业需要。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近年来阳西县加快推进垦造水田建设,垦造水田也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加速器。
记者在儒洞镇边海村看到,这里上千亩的丝苗米种植田地即将拉开春耕大幕,插秧机、拖拉机等农机具已蓄势待发。
“我们边海村的丝苗米品质很好,除了品种和种植技术规范之外,也与这里的灌溉水质有关。”阳西县强农粮油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易志强告诉记者,这里的丝苗米灌溉用水都来自儒洞河边海陂上游的饮用水备用水源地,水陂水不仅水质优良,通过灌溉水渠直接引到稻田后,能够有效满足种植灌溉需要。
近年来,通过修水渠、建水陂、建抽水站等方式,边海村水稻种植的用水需求得到有效解决,通过灌溉渠道引水入田,合作社每年只需自行解决稻田灌溉渠道内的清淤工作。“目前我们合作社有垦造水田200多亩,水稻生产的用水问题解决后,让我们在扩大生产方面吃下了‘定心丸’。合作社每年自己雇人做好稻田渠道的清淤就可以了,人工费大概是几万元。”易志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垦造水田建设将田、水、路有机整合,边海村的千亩稻田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前来游玩,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相得益彰。易志强表示,合作社的田里每年可以观赏油菜花、稻花,再结合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未来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研学旅游将是合作社的一条增收新路。
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城乡供水实现“三同五化”
在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的同时,近年来,阳西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共投资4.2亿元,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引陂供水”三大工程。2021年在开展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的基础上,又筹措资金1.5亿元,全面完成自然村内管网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质量用水需求。随着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阳西县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农村群众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水资源。
“现在家里的自来水水质比井水好,而且用水很方便,水压也很大。”新墟镇田安村群众吴伯拧开家里的水龙头,兴奋地表示,自己和家人再也不必为旱季用水犯愁了。据了解,为了推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落到实处,阳西县建设陂底水厂和输配水管道,全面覆盖到镇村。
“我们全力推动城乡供水同标、同质、同服务,努力形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和智慧化服务’,即‘三同五化’的农村供水工作新格局。”据阳西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底,阳西县累计新增完成通水自然村819个、27633户,实现农村供水到户到人的全覆盖。
目前,阳西县已基本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下一步还将推广智能水表安装使用,使农村群众在用水缴费、报修等环节中,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即可完成操作,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记者从阳西县水务局了解到,该县着力破解农村集中供水管护难题,将根据各自来水厂的分布、产能、取水情况,以及各镇用水量、水压等情况,全面完善供水规划,积极推进整合供水企业统一运营,推进民营自来水企业收购工作,打通全县城乡供水主管网,形成多家水厂水源联网和供水联网的机制,保障水源调配和饮用水供给安全,确保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可持续管理运行。
数读
2022年,阳西县计划完成4个灌溉区共7.3万亩的设计规划和概算,对8宗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截至2021年底,阳西县累计新增完成通水自然村819个、27633户,实现农村供水到户到人的全覆盖;
2022年,阳西县计划完成市级2020-2021年度1550亩垦造水田建设任务,完成全县垦造水田(首期)2500亩任务并形成水田指标,完成余下2700亩的垦造水田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