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阳西新闻

阳西:广东省楹联文化之乡

发布日期:2022-01-04 00:55:58   来源: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图片


省、市楹联学会向阳西县赠送贺诗贺联贺画墨宝。阳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日,阳西县荣获“广东省楹联文化之乡”称号,并举办授牌暨创建“中国楹联文化之乡”启动仪式,正式启动“中国楹联文化之乡”创建工作。

  楹联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它言简意赅,蕴含丰富,对仗工整,韵律协调,形式活泼,雅俗共赏,千百年来为文人雅士和人民群众所喜爱,具有历久不衰的旺盛艺术生命力。它有承载传统、教化民心、美饰环境、传播文明的功能,对社会产生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原因,阳西大地沉淀了深厚之高凉文化,其中,楹联文化作为高凉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在阳西各地流传了下来,可谓源远流长,万古流芳。

  社会各界备受鼓舞

  在荣获“广东省楹联文化之乡”称号之后,阳西文艺界和关心阳西文艺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表感言。

  中国楹联学会顾委会副主任、广东楹联学会顾委会主任邹继海表示,阳西创建“广东楹联文化之乡”,可喜可贺,在此基础上,阳西县应挖掘和弘扬地方山歌民俗文化、宋康郡历史文化、七贤书院忠勇文化、大垌山儒禅文化、农耕耕读文化、渔耕海洋文化、诗联书画文化等,将阳西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提炼打造成有阳西特色的丹江文化。这样,阳西县文化底蕴就能显示出其厚度,也使楹联文化有充足的养分和长足发展的空间。

  阳西县文联主席邵艳琳介绍道,楹联、诗词文化在阳西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广大群众历来酷爱对联。过大年贴春联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乔迁新居、喜结良缘都少不了对联。“现在,楹联也加入助力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在村道旁、村路口,总能看到充满文化味的楹联。同时,在县委、县政府对楹联、诗词文化的大力扶持下,我们的楹联、诗词团队也发展壮大了。协会组织了培训班、知识竞赛、外出采风等活动,使阳西群众对楹联、诗词文化发展更加深入人心。”邵艳琳说。

  阳西县诗词学会副会长、阳西县楹联家协会副会长王清兰说,阳西楹联文化活动一直很活跃,目前,阳西楹联家协会和阳西县诗词学会各有会员90多人,团体会员三个,学生活动小组两个,已经申报正待审批的有中国楹联学会会员18人,省楹联学会会员35人。阳西楹联、诗词团队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楹联、诗词文化,各项活动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灵活开展,连续多年举办每月一期的“楹联、诗词知识培训班”。团队开通“楹联诗词”微信交流群,除了本团队会员之外,还吸引到全国各地楹联诗词高手进群交流研讨,并在线上长期举办“每月一期楹联诗词竞赛”,民众积极性很强。

  阳江市诗联两会会长助理叶植众娓娓道来,阳西诗联文化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从古至今,繁衍不息,主要是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传承者,比如程村镇垄石村的几位退休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免费教授村中的小孩和村民学习诗联文化,用退休金购买资料和纸张笔墨,把一首首诗、一副副联写好贴到墙壁上供大家学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叶植众指出,阳西是诗联文化的一块沃土,诗联文化是最贴近群众的文化,也是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门文学艺术。2021年阳西县成功创建“广东省楹联文化之乡”,全县迅速掀起学习诗联的热潮。“我想,阳西既有山海文化、七贤古文化,又有大垌山禅文化以及先进的红色文化等,厚植阳西文化底蕴,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叶植众说。

  楹联文化源远流长

  “阳西楹联文化的根基深厚,源远流长。从一些古建筑中便能感受到阳西楹联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如塘口古堡群、上洋大屋、溪头白水钟楼等处能发现许多遗留下的古代对联的痕迹。”阳西文联原主席吴邦忠介绍,从宋代起,便有许多中原优秀文化名人到访阳西,其中有些人还在此定居。一方面,这些中原人十分重视文化传承,教孩子读诗词、写对联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吟诗作对也是他们的生活常态。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传播开来后,深深地影响了当地人。另一方面,中原移民逢年过节都喜欢撰写对联,并在家庭之间进行比赛,比比看哪家写得好,哪家写得妙,你一句我一句,比赛期间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对联,部分还流传了下来。后来,阳西当地人也形成了过节、办大事要贴对联的文化习俗。

  家家贴春联,户户阖家欢。临街挥毫,丹纸墨字,就能讨得一个吉祥如意好意头,传统对联满足了人们对幸福顺意生活的憧憬,创意对联彰显了人们标新立异的个性。甚至在寻常人家的书房、茶室、庭院里,也都会张挂着自创的个性对联。

  说起阳西的楹联、诗词文化,不得不提的是阳西县织篢镇岗平村人王若霞。王若霞著《若霞诗集》,所著诗600余首,其诗工于诗律,音韵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本人也被誉为清代岭南才女。在她去世后,后人将其诗作辑成《若霞亭诗集》传世。除此之外,七贤书院的雅士遗风、大垌山的禅文化等都是珍贵的诗词文化遗产,影响至今。

  厚植文化传承根基

  近年来,阳西县陆续打造了阳西县二中、方正小学这两个“诗联文化教育基地”,楹联诗词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在校园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阳西县丹江小学还引进社会资源,在学校成立“文艺进校园”志愿服务基地,常态化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学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楹联书法比赛、编制楹联知识校本教材、开设楹联校本课程、开展主题征联活动、开设楹联知识宣传专栏等。

  丹江小学校长郑其富是校园楹联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为传承和发展楹联文化,充分发挥楹联的重要价值,一方面,该校积极创建省、市楹联教育基地学校,成立楹联教育基地校领导小组,派出教师到阳江海陵区、恩平市、湛江市等地的基地学校参观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该校动员教师加入市、县楹联协会,派出教师参加诗联协会组织的活动和培训,并邀请诗联两会和书画家协会的老师进校园,为师生上楹联课,作楹联知识讲座,为学校创作楹联,书写楹联。

  阳西深厚的文化根基、代代相传的楹联经典,熏陶着阳西这片热土,影响着朴实的阳西人,也让阳西人在面对外界时更自豪、更自信。笔者相信,阳西会珍惜“广东省楹联文化之乡”这份难得的荣誉,并以此为一个新起点,积极进行楹联文化艺术创作,做好文化艺术传承工作,借助文艺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为阳西的建设发展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