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阳西新闻

省报看阳西:塘口用好富硒资源 打造健康小镇

发布日期:2021-10-26 09:28:50   来源: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图片

塘口镇生态资源丰富,图为美丽的塘口镇茅垌水库。刘基显 摄

  图片

利用富硒优势,塘口镇竹迳村推动毛豆规模种植。刘基显 摄

  图片

塘口绿道。刘基显 摄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阳西县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阳西在建设“三个体系”上争当示范,打造“两个定位”示范区贡献媒体力量,日前,《南方日报·阳西视窗》联合阳西县融媒体中心开展走基层系列采访报道,采编团队将深入全县八个乡镇基层一线,充分挖掘各镇在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产业特色等方面的优势,为各镇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从今天起,将陆续推出各镇调研采访报道。敬请关注。

  秋收时节,塘口镇的田野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成熟的水稻压弯了腰,微风吹过,泛起阵阵稻浪。

  在塘口镇上垌村,富硒有机胭脂米生产基地迎来了收获期。与普通稻田成熟后呈现出一片金黄色不同,胭脂稻成熟后呈现出紫褐色。“胭脂稻一年种一造,今年种植面积78亩,水稻每公斤售价较高。”基地负责人王熙蝶说。

  在竹迳村,早前种下的毛豆已经绿油油一片。“竹迳这片土地种出来的毛豆是富硒的,非常受客商欢迎,今年冬种计划种植500亩。”竹迳村的村干部介绍说,自从土地流转后,种植大户发展连片毛豆种植,不仅盘活了土地,还增加了附近村民的收入。

  横山泰安堡红色革命遗址迎来了一批批的游客,桐油山绿道蜿蜒在绿水青山之间,在这片富硒的土地上,水稻、番薯、甜薯、毛豆等农作物轮番收获……素有阳西“后花园”美称的塘口镇,镇域自然风景秀丽,红色人文历史淳厚,土地富硒。走进塘口镇,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立足资源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当前阳西县提出了‘向海发展,工业立县’的发展定位,塘口镇作为山区镇,既不靠海,又没有工业,未来发展的路在哪里?我们应该立足塘口是阳西县城‘后花园’这个定位,在阳西发展的这盘大棋中,积极谋划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塘口镇委书记林艺超说。

  塘口镇辖区总面积193.39平方公里,位于阳西县西北部,四面环山,距离县城中心区域约7公里,与阳西绿色食品产业区邻近,受工业园产业和人流的辐射,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方面,镇区距离沈海高速阳西出口约5公里,距离深茂铁路、广湛高铁阳西站约8公里。正在建设的阳茂高速阳西服务区就在横山村,是高速公路与国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建成后将打造阳西农副产品的售卖点,成为新的网红服务区,省道S278、S386贯穿其中。

  镇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泰安堡是省级红色党建示范基地,所在的横山村是省级红色示范村;马山梅花地是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所在地,阳江县第一任县长姚立尹为塘口同由村委会塘湾村人。塘口辖区内有泰安堡、定安堡、周安堡、永安堡、镇安堡“五堡”以及廻隆寺、竹松书室等古建筑。

  全镇耕地面积5299公顷,林地面积1166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6.78%。今年8月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的首批天然富硒土地名单显示,目前该镇已有1530亩面积富硒土地获得认证,这也是全省第一片获得认证的天然富硒地块。

  辖区内有桐油山环抱,是境内最大河流三甲河的水源地,三甲河贯穿于塘口全域,经程村镇汇入大海,有阳西乃至阳江人熟知的“网红水陂”塘口陂,作为备用水源地。中型水库茅垌水库,长期保持Ⅱ类水质以上的水库,是饮用水源保护区。

  塘口镇正抢抓机遇,强化“绿色发展,红色传承”两大主题,“黄色打造”一条主线,主动承接县城产业规模化发展带来休闲文旅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全力助力阳西“两个定位”示范区建设,在“向海发展,工业立县”的总基调下,以差异化发展的思路,书写“富硒塘口 健康小镇”新篇章。

  传承红色文化激活红色引擎

  “这个古堡保护得非常好,趁着假期带小朋友过来参观一下,感受一下古建筑的魅力。”10月16日,游客刘女士一家在横山泰安堡参观,她不禁惊叹,泰安堡除了保护性修缮,还建成了党史文化展览馆。泰安堡是中共横山小学支部旧址,也是金横地区第一个党支部,见证了党领导两阳人民为民族独立、家乡解放而艰苦奋斗的历史。

  目前泰安堡内设有占地900平方米“泰安烽火”党史文化展览馆,展览内容分为筑牢信仰之基、铭记中共党史两大部分,还设有以追寻红色阳西为主题的沙盘和弘扬红色传承为主题的多功能影音室。一段段革命斗争史,以及共产党员英勇斗争的事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打卡。“因为有了革命先烈的殊死拼搏,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宁生活。如今我们的祖国安定、繁荣、富强了,作为中国人,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游客看完展览后感触地说。

  “塘口镇差异化发展思路聚焦在红色,就是要加快修复红色革命遗址,激活红色文化资源。”林艺超说,塘口在文化板块还是有着很多突出的优势,红色资源和古堡文物是不可代替的历史沉淀。红色文化传承和新时代发展,必须加大对塘口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围绕“两山”红色党建基地、横山古圩街、塘口古堡群等文化资源,建设一批集农业文化旅游为一体,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俗风情的特色文化项目,更好地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

  塘口镇平北甶子村还培育了80多名厨师,是远近闻名的厨师村。塘口镇计划以厨师村的“粤菜师傅”人才优势,在塘口打造“粤菜师傅”培训基地,进一步打造“粤菜师傅”名村,擦亮“粤菜师傅”特色品牌,以特色的饮食文化进一步增强塘口的吸引力。

  利用富硒资源发展高附加值农业

  在竹迳村的毛豆种植基地,从种植到采收一共是3个多月时间。附近许多村民除了土地租金以外,还在毛豆基地里打工,每个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日子越过越好。“幸好有这个项目、有工做,我们的生活很幸福!”村民申大伯告诉记者,他以前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拮据,现在基地打工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土地租金收入一年有500元,生活收入明显提高了。

  为谋划农村发展路子,拓宽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来源,塘口镇积极鼓励各村利用《阳西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三个三”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引进种植大户或农业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连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了土地使用率,还为村民就业提供岗位,过去的丢荒地摇身变成了“聚宝盆”,实现村民增收、企业受益的双赢局面。

  “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水平,让更多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林艺超表示,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必须要积极谋划一批农业示范性项目,充分利用富硒土地资源,谋划发展富硒农业综合体,打造农业科普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富硒水稻、富硒大豆、富硒番薯、富硒水果和富硒南药等种植区,打造塘口富硒种植示范基地。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胭脂米、毛豆、黄皮、“红姑娘”番薯等特色产业规划发展,强化连片效应,致力打造省级农业示范镇。

  依托绿色生态资源打造文旅产业

  塘口镇拥有山、林、泉、库等丰富的绿色资源。该镇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生态名片。桐油山绿道全长约18.6公里,路基宽2.5米。该绿道将沿路的同由、上垌、下垌3个村委会十余条自然村的田园风光,以及古堡、古寺串联起来,成为了人们休闲徒步的好去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徒步打卡。

  作为阳西绿色食品产业园的辐射区域,塘口镇牢牢把握工业园商圈的发展机遇,利用工厂员工的消费需求,发展好绿色种养产业。“加强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引导群众择业,优先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舍弃小规模的养殖业。”塘口镇镇长叶植缅说。

  塘口镇还有热水村和周南村两个地热温泉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塘口镇正大力推进15公里“两山”红色乡村风貌带提升工程,打造同由浸仔湾美术写生基地及画家村艺术民宿项目,谋划在三甲河、马山河建设两条绿道,在横山、马山、热水温泉、周南温泉“两山”“两泉”周边发展家庭农场、农家乐、民宿,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民宿等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周南温泉已启动规划方案,第一块土地面积23.48亩已经竞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塘口镇正厘清发展思路,明确打造阳西县城“后花园”的发展定位,科学编制五年乃至十五年的发展规划,做好富硒土地这篇文章,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切实把塘口镇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