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者十年呕心沥血,终成30万字《阳江方言字典》
古有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举成名,今有耄耋老者十年灯下苦写,终成30万字《阳江方言字典》!
“一卷在手,包罗万有。永葆乡音,系住乡愁!”10月17日,重阳节第三天,87岁高龄的刘裔清先生十年来呕心渐沥血的新书《阳江方言字典》在其亲人们的大力支持下举得了隆重的首发式。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乡愁的语言,是最亲切的乡音!
“阳江方言是阳江地区独有的地方语言,是维系漠阳文化世代相传的重要纽带。它记录了阳江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百姓们的生活往事,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根!它灵动生猛,意蕴丰富。” 刘裔清说。他担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话的全面推广使用,很多阳江人对很多汉字已经读不准阳江音了,尤其年轻一代,从幼儿园起就不再用母语教学,甚至在家里也是讲普通话,阳江话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现年87岁的刘裔清先生,号百味斋主人,阳江市阳西县塘口镇甶高新村人。1959年毕业于阳江师范中师。从教三十余载,刘裔清先生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滋养了无数学子。退休后,他潜心研习诗句,坚持创作,著有《百味斋诗文选集》《百味斋文集》等,同时还参与了《阳江市志》《阳江史志》(期刊)的编辑工作,检校出版过《阳江县志》《阳江历代诗词选》《阳江土音同音词汇》等书籍,并一直担任阳西县诗词学会会长,经常奔波于阳江阳西两地之间,直到三年前因身体等原因才不再担任。
为永葆乡音、为系住乡愁、传承阳江方言,早在2010年,已退休多年、年近八旬的刘裔清先生就开始“拯救”阳江话,着手编修《阳江方言字典》,把汉字逐一译音释义。由于不会使用电脑,一笔一画,全靠手写。两年后,凭着坚强的毅力,他居然写下了200多页稿纸,尽管不容易,倒也顺畅。但由于很多字要反复校对多个版本,精力消耗大,以致用眼过度,不久后,得了视觉疲劳症,一度视物模糊,几近失明,编修事项不得不停下,这一停便中断了两年多。至2020年10月,才完成初稿。该字典约30万字,涵盖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可谓包罗万象。字典从新旧字书、辞书中撷取汉字字头9999字,逐字注上阳江方音,标出声调,注明韵部,并运用了切音和同音转注的方法正音。不但是识字工具,也可供写诗填词者参考。
十年来,刘裔清先生日复一日呕心沥血的编写,让他的家人们亲人们既为他的身体担心又为他的精神感动。书成后,亲人们积极筹资为他出版,献上最美亲情和奉上人间最美孝道。
《阳江方言字典》可谓是阳江文化的瑰宝!它不但是刘裔清先生对传承阳江方言、系住阳江乡愁的初心,也是他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弘扬阳江本土的方言文化、提高阳江人民的方言保护意识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方志办、市档案馆)主任(馆长)陈宝德在序一中说:《阳江方言字典》是刘裔清先生的呕心之作,品质上乘。相信此书出版,对传承阳江方言,永葆阳江方音,系住阳江乡愁,对弘扬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都将起重要作用。
首发式上,刘裔清先生还现场上了一堂阳江话识字课,生动而趣味横生。
刘裔清先生历时十年心血的《阳江方言字典》出版后,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反响,不少人通过首发式朋友圈询问购买。首发式现场,众多人认为,相比于过去的其他版本,刘老先生的这个版本更全面,且使用方便,超赞。更有人感慨:作为阳江人,最少一个家庭都应该有一本阳江方言字典,因为很多字我们都忘记了或从来就不知道正确读音,新新人类更是不知阳江方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诗用在刘老先生身上最贴切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