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仅存不到200对的珍稀候鸟勺嘴鹬,每年也飞到阳西过冬。陈杰 摄
阳西红树林引来白鹭栖息。任宏柏 摄
在家打开窗户就能看见郁郁葱葱的绿植,呼吸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出门步行500米即可来到公园,与绿树青草亲密接触……这是阳西县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下简称“创森”)过程中,为广大群众绘就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2021年10月1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阳西县“创森”予以备案,标志着该县正式开启了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为了将一座粤西小城打造成为国字号的“山海绿城”,阳西县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指标要求,以“森林提质、公园之城、生态绿廊、森林家园、绿美乡村、生态文化”六大主题行动为主线,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全面提升城乡绿化建设水平,“创森”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2021年底,阳西县133项“创森”中期项目工程已完成132项,该县《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随着城乡不断增绿,阳西县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品质显著提升,“创森”也为老百姓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叶子”变“票子”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据了解,阳西县森林覆盖率达51.5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21%,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达40.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56平方米,40项“创森”指标已达标,城乡增绿效果不断提升。
在森林提质的同时,阳西县在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的过程中,致力于将“叶子”变“票子”,在乡村增绿的同时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富农惠民。
“近年来,阳西县森林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已建设完成荔枝、龙眼等特色经济林291公顷,松树等速生丰产林76公顷,沉香等珍贵树种186公顷,并打造出花卉苗木、牛大力等林下经济示范林产业基地。”阳西县创森办相关负责人戴佩林介绍说。
阳西县程村镇新湖沉香示范基地是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在2021年刚刚建好的沉香加工厂里,工作人员一派忙碌景象。
“我们基地种植沉香3000多亩,产品主要有沉香茶、沉香线香等,作为保健用品销售和销往各大药厂。”据该基地负责人介绍,沉香经济价值可观,市场前景好,就业带动效果也很显著。
“我们基地为当地解决了6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人每月平均工资4000多元。今年扩大生产后,预计能够解决120多人的就业问题。”该基地负责人介绍说。
在造林及抚育工作方面,阳西县已建设完成高质量水源林修复项目1042亩,封山育林1059亩,沿海防护林新造林抚育3590亩,大径材培育4167亩,沿海防护林更新造林390亩。2022年,该县将大力促进珍贵树种种植,提高珍贵树种生产质量和生产力,有效促进林业产业提质增效。
在“创森”过程中,阳西县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已完成26个森林村庄建设项目。其中,新墟镇东水村及塘口镇马山村、上垌村、同由村等4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新墟镇被广东省林业局评为“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新墟镇东水村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家住公园之城
步行500米即可入园
每天清晨,家住阳西县城的陈伯都要起早去晨练,从出门走到最近的公园还不到10分钟。“现在县城越来越靓,公园越来越多,早起晨练和晚上散步的人也更多了。”陈伯兴奋地告诉记者。
根据阳西县委县政府“创森”工作安排,该县在对原有公园进行提质的同时,还新建一批“口袋”公园、街心公园。以公园建设为抓手、增添城乡绿化为亮点,该县进一步织密城市绿色网络,让市民能够实现“出门进园”。
目前,阳西县已完成县城内的东湖公园、西湖公园、南湖公园的提升改造,以及县城16个街心公园建设任务,增加城区公园绿地面积156.6公顷,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阳西县东湖森林公园二期新建项目及一期提升改造工程也将于年内启动实施。
据了解,阳西县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平方米,不仅将县城打造成为绿意盎然的“大花园”,地处郊野的森林公园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建设。“在森林公园建设方面,阳西县新建完成了塘口镇马山森林公园、上洋镇烟头岭森林公园、沙扒镇北额岭森林公园和阳西陂底水库湿地公园,总面积近300公顷。”戴佩林介绍说。
实现“开窗见绿”
生态绿廊串珠成链
为了实现让广大群众“开窗见绿”的美好愿景,阳西县在全面推进“创森”的同时,加快建设森林示范小区、省立绿道网等惠民项目,努力将生态绿廊串珠成链,打造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
记者从阳西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了解到,在全面开展森林示范小区、森林示范单位创建行动中,为了确保“森林进小区”工作高效推进,该县积极引导小区业主采取认种、认养等形式,主动参与打造“森林小区”。
“根据各居住区的特点,我们科学规划绿化布局,采取建设林荫停车位、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立面绿化等措施,构建立体型、复合型的绿色空间。”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推进省立绿道网建设方面,阳西县共规划120.93公里的省立绿道网,其中生态型绿道22.72公里、郊野型绿道79.34公里、都市型绿道18.87公里,并同步完善绿道标识系统、驿站、安全和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
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海风光旅游资源,阳西县将省立绿道网建设与旅游基础设施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生态绿廊,将月亮湾旅游区、大坎岭森林公园、大洲古村落、双水银滩旅游休闲区等知名旅游景区串珠成链,吸引自驾游及徒步爱好者前来游玩。
以生态绿廊为依托,阳西县构建起城乡生态保护网,通过积极推进“林长制”和自然保护地工作,对全县森林资源实行网格化管护,有效打击涉及林业违法违规行为。
推动“人人创森”
共建共享绿色家园
通过森林城市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既是普惠群众的生态福利,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在深入推进“创森”过程中,阳西县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多措并举向社会各界开展“创森”宣传,为广大群众提供参与植树造林、绿化体验等活动和条件,使共建共享绿色家园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让绿色环保理念入脑入心。
“目前,阳西县已建设了大垌山森林公园、北额岭森林公园以及东湖森林公园等三个义务植树基地,提供发动群众前往进行义务植树,并开展‘数字+认种认养’模式,进一步丰富义务植树尽责渠道,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戴佩林介绍说。
2021年以来,阳西县在县文化广场、在大垌山森林公园等地多次开展“创森”宣传活动及植树活动,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宜居阳西”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阳西群众的植树热情很高,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植树节期间,我们也将举办全民参与的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戴佩林说道。
为了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创森”工作的满意度和参与度,阳西县将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硬件和软件相结合,打造“线上+线下”的参与模式,强化“创森”生态标识系统建设,旨在营造“人人了解创森、关心创森、支持创森、参与创森”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线走访
红树林上候鸟飞
演绎生态协奏曲
红树林是一种湿地木本植物群落,能够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护生物多样性,素有“海洋绿肺”的美誉。作为省级“百鸟争鸣”精品路线和“广东十佳观鸟胜地”,溪头镇北寮村红树林湿地的600多亩红树林郁郁葱葱,成为防浪护堤的绿色卫士。
“我们村积极组织党员和群众,通过自愿捐资和投工投劳的形式,不断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从之前的3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亩,每年飞到这里的各种候鸟也越来越多。”北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圣威说道。如今,就连全世界仅存不到200对的珍稀候鸟勺嘴鹬,每年也都飞到这里过冬,充分说明当地沿海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红树林面积扩大后,不仅能够提升水产养殖的产量,候鸟的种类和数量也更多了。”谢圣威表示,红树林有力地促进了北寮村乡村旅游发展,勺嘴鹬等数十种候鸟也吸引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爱好者及游客慕名打卡,“渔家乐”“农家乐”成为当地富农惠民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阳西县通过造林及修复等方式,大力营造高质量水源林、沿海防护林,每年造林及抚育面积超过2万亩,有效提升了沿海基干林带和人工种植红树林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