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 阳西新闻
省报看阳西:边海红旗 永远飘扬在漠阳大地
发布日期:2021-09-06

  图片

边海红色展馆外观。陈国华 摄

  图片

边海村全景图。 陈国华 摄

  图片

村里随处可见的墙画,体现着“边海红旗”精神。 陈国华 摄

  图片

村里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 叶其棉 摄

  7月,我应邀回到阳江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重温入党誓词。其间,我还偶遇了我所敬重的陈成进老同志。

  “陈书记,您曾经在边海大队当过支部书记?”“是的,我是儒洞边海人,在家乡工作过七八年时间,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对话间,我与陈成进老同志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凝聚在《边海红旗》的图文展上。

  为了满足我对这幅画作的好奇心,陈老请来了《边海红旗》的创作者——年近八旬的画家黄家恒,向我讲述他的创作过程。“1974年,按照省委宣传部的部署,由我创作一本名为《边海红旗》的连环画,时间紧、任务重。我以每天两幅的速度,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我这一生中最荣幸的一次创作实践。”谈话间,黄家恒老师眼里闪着光,充满了自豪。“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为边海党支部的英勇事迹写下了光辉批示,自那以后,‘边海红旗’便在漠阳大地落地生根,作为后辈,我们一定要让这面红旗永远迎风飘扬!”顺着黄家恒老师的话题,陈成进老同志说道。

  确实,作为后辈,我们不能忘怀那段辉煌的历史。

  为了近距离了解边海红色故事,8月23日在阳西县作协的安排下,我与多年前一起在儒洞共事过的陈振成结伴,踏上了儒洞边海这片红色的土地。

  树旗

  抗击灾害 百折不挠

  夏去秋来,花木葱茏,我们驱车前往边海村,一路上稻穗飘香。汽车沿着中心村道直往前走,停在了边海村委会门前。这时我们看到,一座文化戏台建在其左侧的广场里。

  “这个乡的党支部是一个模范的支部,它领导群众做了许多英勇的斗争,获得了群众的拥护。”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边海党支部的事迹写下题词,肯定了边海党支部带领群众攻坚克难,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英勇精神。

  在村委会的办公楼里,我再次见到陈广书记,他向我介绍起两位老党员,“今天我请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请他们讲讲父辈创业的故事吧!”

  “这是1954年第一任合作社主任陈庆宜的女儿陈永凤大姐!”“这是蔡显杰校长,他是边海首任党支部书记蔡叱的儿子,一直在儒洞学校工作。”在陈广的热情介绍中,我留意到了这位70来岁、笑容可掬的妇女,和另一位教师模样的长者。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被两位老党员的回忆拉回到边海当年的峥嵘岁月……

  儒洞河,发源于巍峨的鹅凰嶂西侧,蜿蜒穿越茂名市电白区望夫镇、阳西县新墟镇和儒洞镇,在边海村汇入浩瀚的南海。尽管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新中国成立前边海是当地有名的穷苦地,遇上灾年荒月,村民常常携儿带女外出逃荒,流离失所是常有的事。

  有困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1953年,党中央发出“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陈庆宜挨门串户组织了5户贫农,成立了边海第一个互助组。也是在这一年,互助组每亩收获750斤粮食,创造了全县最高纪录。

  秋收后,边海乡成立党支部。1954年春,边海第一社成立。不幸的是,建社后不久便遇上了百年一遇的40天大雨。大雨下得最猛烈的时候,沿着儒洞河滚滚而下的山洪水几乎漫过堤顶。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庆宜挺身而出,带病领导全乡人民抗洪,抢救了7处险段,最终保住了堤围。

  洪灾刚过,又出现了84天滴雨不降的旱情。这一次,合作社出动了20多辆水车,日夜工作,共挖了47个水窖,为合作社的农田插上了七成秧苗。但100多个单干户的农田仍处于干旱龟裂的状态。“我们要帮他们。”在陈庆宜的号召下,社里再次出动了几十辆水车,帮助单干户运水灌田,并一直坚持了84天,最终战胜旱患。

  还是这一年,在8月初的一个夜里,一场12级台风袭来。卷起的巨浪,将边海乡的海堤冲崩了2000多米,直接冲毁200多间房屋,导致1500亩水田全部受淹。为了保障村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陈庆宜第一时间集拢合作社的17户社员,鼓励大家生产自救。

  尽管灾害重重,但边海社的抗灾斗争仍然赢得了圆满的胜利。早造收入比前一年增加三成六,晚造增加二成八。1954年秋季,合作社由17户增加到109户。

  1955年底,陈庆宜当选为广东省特等劳模,出席全国劳模大会。也是在这一年,合作社扩大到240多户。

  1958年秋天,边海遇到连续40天的大旱。这一次,陈庆宜还是带头走在了抗旱保苗最前线,但长年累积的疾病也对其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1959年,在一次锹泥堵河作业中,陈庆宜脸上突然渗出豆大的汗珠,胃部开始剧烈地疼痛。“你上岸休息一下吧!”“没什么。”面对大家的关切问候,他还是忍住了。然而堵河的第三天,他突然口吐鲜血,晕倒在河边。看到陈庆宜病情急剧恶化,社员们立刻请来医生进行诊断,但听到的,却是医生摇摇头说的那一句,“他不行了。”

  “我父亲的病,完全是在抗击风雨中熬出来的。他去世那年是1959年农历九月初九,当时我14岁。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弥留之际他握着几位党员的手说:‘我不行了。你们要依靠党支部,带领群众顶住风浪,跟着毛主席走,把‘边海红旗’扛到底!’这句话刚说完,不到60岁的父亲便永远地离开我了。”谈到父亲的病,陈永凤潸然泪下,哽咽道。

  护旗

  迂回曲折 新的考验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边海集体经济日益发展壮大。1964年,该村不仅不再吃国家统销粮,还将卖给国家的余粮增加到22万多斤。1965年早造,粮食亩产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正当社员们兴高采烈地分享丰收果实时,一场毁灭性的灾害发生了……1965年7月15日,一场强台风席卷而来,百年不遇的大海潮也随之呼啸而来。边海2000多米长的堤围被冲垮了1300多米,堤内的房屋和田地全部被毁。家园被淹,1000多名社员只能暂时在两里路外的公社礼堂内落脚。这时,有人提出搬村计划。在这严峻的时刻,村里召开了紧急支部大会。会议上,党员们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按语,并一致表示:“边海人民唯一的出路是发扬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一定要维护‘边海红旗’!”

  于是,党支部分头发动群众,先筑坝拦河,引淡冲咸;后盖房屋,进行自救。经过4天的日夜奋战,大海堤又屹立在南海之滨。这一年晚造也获得了好收成。

  1969年国庆前夕,在庆祝生产取得大丰收的欢笑声中,全国人大代表、党支委陈永凤,肩负着边海党支部和社员群众的重托,到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大会。

  “陈大姐,这次在北京能得到毛主席的接见,是你一辈子的光荣啊!”面对我的赞誉,陈永凤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十分自豪地与大家分享了当时跟毛主席握手的情形。只是聊到个人荣誉时,她立马谦虚了起来:“我个人的贡献非常有限,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好班子。特别是那年初夏,公社召陈成进回大队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从此,边海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969年秋天,面对旱患一直未能根除的现状,陈成进书记在支部会上提出兴建拦河坝这一建议。“你就领着大伙干吧!”建议一出,一呼百应,党员们立即表示赞同。就这样,边海人民打响了兴建拦河坝的战斗。难得的是,不少人在手上磨起了血泡、震裂了虎口、挑肿了肩膀的情况下,仍旧坚持战斗。这其中不乏一些典型,共产党员陈保冒着寒风冷雨带领大家打桩,受伤仍坚持不下火线;女共产党员陈永凤、陈成兰和男同志一样爬高架、打木桩,奋力救灾。

  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边海社员终于完成了这项9万土方、4000多石方的儒洞河拦河引水工程。从此,清澈的河水能够汩汩流向农田,边海沙洲的旱患也得以根治。

  传旗

  红旗添彩 精神永存

  改革开放时期,边海人进一步发挥了勇于开拓的精神。1992年,边海村党支部着力解决行路难问题,决定建设横跨儒洞河的边海大桥。

  “我们到边海大桥那边走走吧。”故事回忆到这里时,陈广提议道。约摸一刻钟时间,我们便来到了边海大桥旁。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从桥头伸向村中,与村背那条水泥堤坝形成一个十字路口。而这堤坝,向东通往周边的咸水港,向西连接电白。

  正在这时,专门从织篢镇赶来的梁显池、陈成兰两位老党员也到了现场。“听老同学陈振成说你们来采风,我跟兰姐专程赶来给你们做导游!”担任过边海支部书记的梁显池首先打开了话匣子,热情地为众人介绍起了当时的建桥情况。

  回忆起从前的点点滴滴,梁显池说:“要建大桥,筹集资金是关键。当时经济情况稍好的党员带头捐款,有的捐了上万元。没钱捐的,就带全家上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上级的支持下,我们一共筹资265万元,于1993年10月28日建成了长217.5米、宽6.4米的边海大桥,圆了边海村几代人的心愿。”

  “在当时,265万元可不是小数目,那么属于边海大队筹集的是多少钱?”我接着问。

  “总共是90万元。为了筹集这笔资金,我们将原已发包出去的6个虾围统一收回,然后再按较高的价格发包出去。单用此法,我们就筹集了62.5万元。”梁显池说。

  “你们这样做,可是‘损私肥公’的行为啊,承包的社员乐意被你们提前收回?”我笑问一句。

  “哦,这个事可要由我回答。有的大虾围是定了10年承包期,还有8年未包,补偿款只有6000元,若算经济账可真是大亏。难得的是,村民们纷纷带头解除合同,支持筹集资金。”说到这里的时候,陈成兰忍不住插嘴。

  “当时为了早日建好大桥,所有干部都是‘心往一处想’的。”陈显池说。

  “是呀,本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党员干部始终都在发挥表率作用!”陈广补充道。

  2000年5月初,接连下了几天大暴雨的儒洞河水位急涨,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涌入边海。紧要关头,时任党支部书记的陈富和村委会主任陈伟权带头,与20多名党员一起坚守防汛一线,齐喊“人在堤在”的口号,打木桩、填沙包,奋战4小时最终堤围保住了。

  举旗

  不忘初心 红旗飘扬

  离开大桥,我想请陈广书记谈谈边海发展的近况,他建议我们到村民那里看看。

  在一个水产养殖基地内,村民陈正南正在管理鱼苗。他告诉我,自己正经营着50多亩鱼围,在村中党员专业户的带动下,基地生产的鱼苗一直很好,今年将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上屯自然村,今年82岁的五保户陈海住在政府出资为他新建的房子里,一边吹着空调、一边看电视。“感谢党和政府的照顾!”老人说,现在他每月能够领取到1000多元的生活费,每年政府还出资购买合作医疗保险,党员和村医也会常常上门看望自己。

  47岁的杨旭华是下屯自然村村民,在从事养殖赚钱后,他在2011年花费80多万元在边海村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幢别墅。此后,一些富起来的村民也相继在村里建起了别墅。

  听了前后几位干部群众的交流,我对边海的发展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从1955年“树旗”以来,历届党支部都有一个约定,至少每年坚持为村民办一两件好事,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用水难、就医难等突出问题。目前,全村2200亩水田已全部实现良种良法,被农业农村部定为“良种加良法”国家级示范片,边海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富裕村。

  2017年以来,全村用了30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大整治,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养殖业、种植业、浅海捕捞业“三驾马车”并驱的产业发展模式。

  “干得好啊,你一定为今天所取得的业绩感到欣慰吧!”我对陈广说。

  “要论贡献谈不上。2017年刚被选为村支书时我信心不足,一是怕当不好,二是我在村里还有30亩鱼塘,一年收入好时有三四十万元,而现在当干部,一年收入只有两三万元基本工资。不过我并不觉得吃亏,能够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我心里就特别高兴。”陈广继续说,“我们工作比较顺心,关键还是因为有个精神支柱。去年,县里在我家乡建起了边海红色展馆,号召全县人民要继续高举起‘边海红旗’,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精神力量。”

  听着陈广的话,我们看到了大广场上的边海红色展馆。在展品琳琅满目的展馆里,讲解员小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去年12月27日红色展馆落成时的庆典盛况。“当天,县、镇领导班子成员,还请来陈成进、陈永凤、蔡显杰等老党员一同参加,把传承‘边海红旗’精神推向了高潮。”小陈十分自豪地说,全省“两优一先”表彰名单,共有15个基层党组织获得2021年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边海村党总支是阳江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党组织。

  参观完展馆,我把阳江市作协新出版的《一入阳江遍地诗》《青山绿水漠阳行》《家国情怀》几本书送给了展馆。

  离开边海红色展馆时已是下午时分,信步边海大地,一阵清风迎面扑来。盛夏刚过,秋意渐浓,此刻涌上我心头的却是满满的惬意和获得感,以及那与夏日余热融合在一起的温暖。这温暖来自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以及他们为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付出的热血、汗水和巨大的智慧。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英雄的边海人民,正以战天斗地的大无畏气概书写着发展的壮丽篇章。愿这鲜艳的“边海红旗”,永远飘扬在新时代的漠阳大地上!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