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织篢镇石埗村,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叶其棉 摄
阳西每天大量客运班线穿梭在城乡。谢兆威 摄
炎炎夏日,稻谷飘香。近日,在阳西县儒洞镇边海村,种粮大户易志强今年早造种植了12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今年,他家的水稻田上安装了6个智慧气象监测站,这些气象站可以实时检测户外种植的环境,获取田地的空气、土壤、光照、虫情病害等信息。通过视频可以监测水稻生长情况、查看水稻是否缺水,种植成本比以前省掉10%。
在程村镇陇石村,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民的笑脸上。就在三个多月前,这里的稻谷也是由农户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直播种下。这是数字技术在阳西农村里的普遍应用,是阳西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阳西农村悄然发生喜人变化:成功入选广东省数字农业示范县、“一村一品”短视频矩阵试点县、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成功申报497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阳西滨海风光游入选首批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这是阳西县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交出的一份乡村振兴的优质答卷。
让农村更富
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农业需要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乃大势所趋。阳西是国家、省数字乡村试点县和省数字农业示范县。近年来,该县围绕阳西数字农业发展目标,利用数字化技术,助力农业资源整合、产业优化升级。
去年11月18日—19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阳西县组织开展2020年市场与信息化工作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市、县、区的200多名相关领域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在培训班上,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指出,阳西等数字农业试点县,勇于开拓创新,为广东数字农业发展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模式。阳江市委常委、阳西县委书记孙波以《数字农业在阳西县的实践》为题,分享了阳西县探索发展数字农业的成效和经验。他说,阳西立足县情,找准数字农业发展主攻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应用,推动阳西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生产端、供应端、销售端数字化,实现“促进销售、产品创新、提升效率、优化成本”,带动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响阳西特色农产品品牌。
建成“一馆、一云、四园”示范项目
今年荔枝丰收,在阳西县儒洞镇,县、镇、村三级干部和本地网红精心策划了一场场直播带货活动,通过直播进行预售,助力荔户增产增收。数字赋能打开国外销路,6月3日,在儒洞镇河洞村,15吨新鲜的阳西岭丰糯、妃子笑荔枝首次发往加拿大。“我们今年在阳西采购荔枝的目标是500吨,农民管理得好,政府非常支持出口,希望我们加强合作,让更多荔枝销往国外。”采购商陈伟乐说。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儒洞镇荔枝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了最好的注脚。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要提升至1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要达到15%。
与此同时,阳西县主动落实《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出台阳西县数字农业示范县建设方案、阳西县数字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2020年县本级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成功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县、“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阳西县以建设数字农业试点县为契机,重点建成“一馆、一云、四园”示范项目。全面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推进县镇5G网络布局建设,建成5G基站122个,率先实现县区、中心镇5G网络无缝覆盖和规模商用。
此外,阳西县还组织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工程领域专家团队、联通(广东)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等行业智库,加强院地合作,创新建立县三农服务中心,组建县数字农业推广中心、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镇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与省农科院联合设立数字农业研究所和博士工作站,为阳西数字农业示范县项目提供智库支持和人才支撑。
乡村特色旅游业蓄势待发
阳西处于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内,发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把乡村旅游作为阳西的主攻方向,是近年来设下的新目标。
走进阳西县上洋镇双鱼城村委会,走在数百年历史的古驿道的青石板上,能够感觉到阵阵清凉。记者发现,古驿道沿途设置的多个供游客歇息赏景的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了绝佳的观赏视角。像这样的特色旅游景点,在阳西县星罗棋布,遍布各镇,这是阳西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
为坚持长远发展乡村旅游,该县咬定目标,于今年1月初与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整体推进乡村旅游战略,助推乡村振兴。为此,该县致力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乡村民宿,并成立乡村旅游基金,出台支持乡村民宿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民宿;邀请知名的旅游设计单位,做好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的策划工作。为全力以赴支持旅游大项目建设,各镇担起属地责任,推动项目尽早建设完工,与此同时,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广旅体局研究开通海陵岛航线,争取把更多游客吸引过来。
以阳西滨海风光游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契机,该县将儒洞镇边海村,沙扒镇乌石头村、渡头村和上洋镇上洋村、白石村、双鱼城村等几个资源特色村串珠成链,以乡村振兴为发展方向,通过资源整合梳理,通过示范作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撬动阳西滨海经济带实现全面振兴。下一步,阳西县要求沿线镇、村和建设单位结合各村实际优化设计方案,采取连点、连线、成片的方法,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充分利用村中的资源发掘更多的旅游元素,挖掘村中的文化和特色,打造特色景点;利用好村中的公共设施,提升沿线村的建设格局。此外,把旅游业和农业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完善村的卫生环境,做好“三个三”工作,加快全面推进美丽乡村连线连片精品线路建设。
让农村更美
守护绿水青山留住浓浓乡愁
让农村天更蓝水更清土壤更干净,是人心所向,而污水处理、垃圾整治、“三个三”、四小园、集中供水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保障,对推动乡村振兴、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到位
值得关注的是,塘口镇污水处理厂是阳西县PPP模式整县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之一。该污水处理厂采用A2O工艺+精密过滤+接触消毒组合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能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一级A和广东省地方排放标准的较严值,为阳西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为提高农村环卫保洁工作效率,阳西县投入92万元购置一批保洁车,并对农村保洁车辆进行升级,以减轻村庄保洁员的工作强度。为保证生产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儒洞镇河洞村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四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对每户门前屋后的卫生情况进行评比,并在村里的公开栏进行批评和表扬。
在垃圾转运方面,阳西县实行农村垃圾市场化转运机制,由专业的环卫公司对阳西县的农村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运营,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做到日产日清,有效提高了镇、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此外,阳西县还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成立了以县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阳西县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工作。
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
走进塘口镇竹迳村委会学塘村,随处可见一座座农房庭院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沿路的小菜园、小公园,一个接一个,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中。这是近年来阳西县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鼓励村民盘活房前屋后土地,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建设高颜值乡村的一个缩影。
“四小园”如何打造?塘口镇和儒洞镇分别给出了示范样本。
近年来,塘口镇将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契机,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形成了“政府牵头、村级实施、人人参与”的长效保洁机制,目前全镇已完成832个“四小园”的建设。
儒洞镇则以边海和河洞村委会作为先行先试点,将“四小园”打造融入提升工程项目当中,局部试点高规格的“四小园”建设;落实“园长制”,每个“四小园”均展示“小园”类型和“园长”姓名,明确“小园”身份及其责任人,为“四小园”的后续发展赋能。截至目前,该镇累计建设926个“四小园”,其中小菜园356个,小果园270个,小花园242个,小公园58个,为村庄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
此外,在农村集中供水问题上,阳西县也频出新招。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为推动阳西县村村通自来水建设工作,去年以来,该县因地制宜加快完成设施建设工作,相关部门加强了协调联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解决三个镇安全饮水问题的陂底水厂建成投用。在此期间,各相关部门在两周内研究出台方案,建立了农村供水费用收缴台账,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费、运维标准,抓好农村供水费用收缴和农村供水管护工作。为保障民生,该县还从农村群众收入的角度出发,创新技术,分步推进,加强农村供水水价监管,杜绝出现农村地区乱收费、高收费的现象。
让农村更和谐
村级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7月2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名单,阳江市阳西县榜上有名。据悉,此次全国41个县(市、区)拿下这块重量级招牌,广东共2个县区获此殊荣,其中,阳西县占有一席之地。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是一项涉及道路、客运、物流三大行业统筹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
从阳西县塘口镇乘坐公交出发前往横山村,县道时而蜿蜒,时而起伏,但丝毫不影响一路顺畅。沿途绿荫如盖,与沥青路上的绿色标识线融为一道独特风景线。途经塘口镇周南村委会水南自然村,还能一睹独具党建特色的候车点。记者日前走访阳西城乡,路途上所看到的,处处能感受到阳西城乡交通加快一体化的成效。
便利服务落到“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阳西县在省交通厅、市交通局的指导支持下,持续完善城乡交通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乡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是增进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也是乡村振兴的先行工程。
为提升沿线的环境品质,阳西县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增设会车平台、路灯,积极做好道路两侧绿化美化工作,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为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该县坚持管理标准化、养护精细化原则,加强监管力度。为营造更加“畅安舒美”的农村交通环境,该县以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为出发点,着力服务好农产品运输、群众出行和旅游业发展。
除此之外,阳西县医改的成功经验也享誉全国,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也打通到了最后一公里。
作为省医共体建设试点县,阳西成立由“3家县级医院+8家镇级分院+138个行政村卫生站”组成的阳西总医院,形成紧密型医共体。各级财政投入超过12亿元,建成总医院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一期,完成所有“星级”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并推动总医院中医医院、总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院)、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二期等加快建设。总医院在行政、人员、财务和医保等方面实行“八统一”管理,县镇村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加强培训,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实现远程诊疗,切实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被评为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典型案例、广东医改十年十大创新典型。
资源下沉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为形成资源下沉、多元化解、优势互补的大调解格局,阳西创新实施“五室合一”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将镇和行政村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联络室、人民调解员调解室、公共法律服务室、志愿者服务室“五室合一”。目前,已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人民调解员、律师等3240人进驻“五室”,累计成功调解4000多件,将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该县“五室合一”工作获得省委政法委的充分肯定,以“五室合一”为蓝本创作的剧本视频成功入选2020年广东省“平安杯”社会治理创新大赛展播。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阳西大力开展“党群连心、勇立潮头”党旗红活动,实施“头雁”工程,为全县149个村(社区)配备298名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选聘80名30岁以下村级后备干部,选派179名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和乡村振兴指导员,在条件成熟的村民小组成立党支部,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此外,“一村一党建公园”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是阳西县加强党性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党建文化的生动实践,更是该县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尝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县强化了党建公园学习阵地和载体建设,在每个村和社区党建公园建起党史学习教育专栏,创新宣传形式,汇集丰富的党史党建方面文化元素,全县党史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成功打通。据了解,全县共有10万人次通过“一村一党建公园”接受党史学习教育。
一线走访
塘口镇添众村:
昔日废墟变花海
走进阳西县塘口镇竹迳村委会的添众村,一阵阵花香扑面而来,一个个用旧砖头垒起来的小花园中,种满了长春花、紫牡丹、海棠花等十余种鲜花,将村庄装点得十分美丽。村民有的在花园里劳作,有的在给花儿浇水。
原来,这里以前是一片老旧泥砖房,由于年久失修,坍塌成了废墟。该村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将这片废墟清理干净,又利用农村“四小园”的建设契机,建成了26个小花园,打造出1300多平方米的“花海”景观,不仅提高了村民的人居环境,还激发了村民建设家园的热情,助推乡村振兴。
塘口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塘口镇将进一步提升竹迳村花海景观带,以竹迳村花海为示范点,推动该镇各条村的“四小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上洋镇菩提村:
网红带货助农增收
在上洋镇菩提村的会众坡村,不久前,珠海横琴驻阳西菩提村的帮扶干部在菩提村委会的会众坡村策划了一场“直播助农,菩提给荔”专场直播,邀请了阿渔妹等阳西的知名网红共同为菩提村的优质荔枝带货。
“哈喽,大家好,我是阿渔妹。我现在阳西县上洋镇菩提村这边,我手里拿到的就是双肩玉荷包荔枝,想购买的网友,可以去我的小黄车那里下单。”直播当天,阳西本地知名网红主播阿渔妹、丹丹、小叶子的直播间准时开播。主播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向网友推荐菩提荔枝,有的直接在荔枝树前亲自采摘、品尝,向大家展现菩提荔枝最新鲜的吃法;有的在介绍菩提荔枝的特色。小小的双肩玉荷包荔枝,在主播们的直播间里被更多人认识。
据了解,通过阳西知名网红“阿渔妹”“广东仟一”和邮乐直播三大平台同时开播,直播两日合计订单将近2000单,线上销售合计达10万元,线上宣传受众达10万人以上。
数说
阳西早造水稻
产量5.52万吨
目前,阳西县已进入夏收夏播的“双夏”时期。据县农业农村局统计,全县蔬菜春收6.48万亩,其中辣椒面积1.75万亩,产量4.38万吨,毛豆面积1万亩,产量0.75万吨,圣女果1.2万亩,产量4.8万吨
全县粮食作物面积16.06万亩,同比增1.31%。早造粮食总产量5.86万吨,同比增1.56%。其中早造水稻14.5万亩,同比增长1.4%,产量5.52万吨,同比增长1.66%
全县西瓜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6万吨,荔枝13.5万亩,产量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