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 阳西新闻
红色阳西丨先驱播火起风雷
发布日期:2021-04-04

  图片

位于程村镇陇石村的郑家康烈士故居。受访者供图

  图片

位于程村镇陇石村的郑家康烈士故居。    受访者供图

  图片

程村镇陇石村里的“诗词联语”专栏。    谭文强 摄

追寻


郑家康红色印记

  “陇石沙岗出郑君,丈夫奋起世图新,孤悬甘作车前卒,捭阖柔怀天下民。旅法旅苏缘拯国,坚心坚志可融春。巨星长陨山河痛,百载流芳励后人。”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先辈精神。临近清明,位于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委会沙岗村的郑家康烈士故居旧址周围,陆续有市民前来祭奠英烈,聆听村民讲烈士事迹,学习烈士精神。当地诗人叶植众向众人现场赋诗一首。

  据史料记载,郑家康,1898年出生于阳江县程村乡沙岗村(现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委会沙岗村)一个中农家庭,中学就读于阳江县立中学。毕业后,在朋友的帮助下,1920年,他与同乡青年郑家珠、郑道麟、敖华耀等人,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后于1924年转到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回国后,受党委派到上海、福建、山西、陕西从事地下工作。1934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逮捕后锯掉双脚仍坚贞不屈,后被敌人残忍杀害于南京雨花台,时年36岁。

  他的一生,伟大而不平凡。

从事地下工作


高举共产主义旗帜

  在法国期间,他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结为朋友,并一起参加革命活动。因此,法国政府把他列入不受欢迎的人,将他驱逐出境。后来,他与同学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追求革命真理。在德国创办政治刊物,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宣传共产主义的光辉伟大理想。

  随后他又转赴苏联学习工作多年。在苏联工作期间,由于表现好,在旅苏的中共党支部培养下,于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8年,郑家康从苏联回到上海,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深入工厂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革命行动小组,开展对敌斗争。在上海活动期间,经济十分困难,生活非常艰苦。他与几位同志挤在一间狭窄的屋子里居住,其中也有《渔光曲》的作者安娥。

  为维持生计,他凭着在法国学到的工科知识,日间穿街过巷,为市民修理家电、五金家具、自来水管,以绵薄的收入维持家用。此时,他与阳江老乡阮退之相遇,并结识了大革命时期任中共广东省顺德县委书记薛白。此后,在工作上,他们互相关照,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

  在上海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期间,勇敢机智的他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上级党组织对他也很信任。经中央党组织批准,他被先后选派到福建、山西、陕西等省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二度被捕


为革命事业捐躯

  1931年,他在陕西革命活动中,不幸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而追捕。为了掩护其他同志安全脱离险境,他冒着生命危险,声东击西,向敌人开枪暴露自己,引开敌人,使同志们逃离险境。他孤身与敌人战斗,因手枪发生故障不幸被捕,敌人将他押往南京雨花台集中营,不久后转囚于江西星子县国民党复兴社头子康泽所管的集中营。

  当时,康泽利用他在法国留学时所学到的技术专长,让他担任军事训练班的炮兵教练,企图软化他,因此,他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行动。1934年夏的一天,他与薛白在公路上相遇,并在归途中见面时,及时将一包秘密文件托薛白交上海地下党某处,薛白按地址将原件交妥,使地下党方获得重要情报。

  不久,他从集中营借机逃跑,不幸又被敌人逮捕。审讯时,敌人先用金钱利诱,后用严刑拷打,他坚决不向敌人招供,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气节。最后敌人采用惨无人道的酷刑,斩其手指,锯其双脚,但他咬紧牙关,强忍剧痛,至死不招,拼尽全力高呼:“共产党万岁!”

  鲜血染红刑地,坚强不屈的郑家康壮烈牺牲了,时年36岁。

  1952年,其女郑志坚收到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的中央人民政府《革命烈士证明书》,享受烈属待遇。

对话


他们眼里的郑家康

郑家康侄子郑道银:

从心底敬佩伯父

  郑家康是我二伯,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常听长辈谈到过他的事情。他从小好学,成绩也不错,在阳江县立中学毕业后,辗转于法、德、苏联多个国家求学多年。在那个年代,即使是富裕的家庭,能够如他这样求学的,也不多。但我爷爷却有些许埋怨他读书读出了一条筋,读“傻”了——乡也不回了,家也不顾了,最后连田地都要让家里卖出去。后来,有好长一段时间二伯都失联了,谁也联系不上,长辈们既担忧又愤怒又无奈,百感交集。

  直到在1952年我们收到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后,才真正了解到:原来当年他在法国参加革命活动被驱逐出境,又在德国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委宣传部编译委员会,他还是委员之一。也是在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赶赴苏联学习,毕业后负责华人方面情报调查,回国后辗转多个省市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最终为了革命牺牲。

  当我们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后,我们从心底敬佩他,为有这样的伯父而感到骄傲!

郑家康曾侄孙郑嘉余:


长大后要成为像太公那样优秀的人

  我打小就听我爷爷说过太公的事情,以前过节回老家的时候,伯伯婶婶们也会偶尔聊起他。所以我知道我太公郑家康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家,那时还去过他住过的老屋。听爷爷说,太公生前是个很厉害的人。但在回国后,因为不幸被敌人逮捕,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光荣牺牲了。

  我生在一个太平盛世的时代,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现在的美好生活是许许多多像我太公一样,为了中国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不惜献出生命的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会好好读书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名像我太公那样优秀的人,为祖国作贡献。

陇石村党支部书记郑昌羡:


保护好烈士故居,振兴红色名村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基因的传承,它不仅是党的精神力量,更是维系人民团结统一的纽带。红色基因在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推动红色名村建设,也要充分利用本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

  郑家康烈士故居就位于陇石村委会的沙岗村,故居为4座平房祖屋,砖瓦结构。我们修葺了郑家康烈士故居,新建郑家康生平事迹展览馆和宣传栏等。同时,围绕红色精神,注入红色元素,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产业等红色主题,我们打造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擦亮红色名片,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振兴红色名村。

阳西县党史办主任甘景标:


郑家康是阳西民主革命的先驱

  现在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作为党史工作者,不但要学习重温中共党史这部大历史,还要研究挖掘宣传好革命战争年代本地涌现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郑家康,就是我们阳江地区最早参加革命的英雄人物。

  郑家康是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委会沙岗村人,1898年出生,家庭比较富裕,思想进步,民国时期在阳江县立中学读书,于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最近,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放的纪录片《留法岁月》片尾出现的“留法勤工俭学生部分名录”中,郑家康的名字就出现在第114位。

  他在法国与先后赴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人相识,开始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后到德国,参与旅欧中共党组织编印政治刊物。1924年9月2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委宣传部成立编译委员会,郑家康是委员之一,其他委员为李富春、蔡畅、萧朴生、熊季光、雷定琨、田愈幡,李富春任主任。这一年,郑家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赴苏联学习并参加革命工作。1928年回到上海参加中共特科工作,1931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34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6岁。

  郑家康还是阳西县民主革命的先驱,在他身后,阳江大地还涌现出一大批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乐章。

程村镇委宣传委员陈值:


为家乡的先辈感到骄傲

  为了加强对郑家康烈士事迹的学习,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程村镇于今年3月26日组织干部职工到边海党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该教育基地汇集了阳西县革命烈士的事迹,其中郑家康烈士的事迹尤为引人注目。

  郑家康烈士短暂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在外求学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华人方面的情报调查工作,回国后在多个省市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即使不幸被捕,也依旧宁死不屈。我们程村能够出这么一名信念坚定、忠贞不渝的先辈,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在3月初,程村镇也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镇委特别提到了我们程村郑家康烈士的事迹,希望能够通过学习烈士的革命事迹,鼓舞我们党员干部同志,深刻认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坚定信仰信念;引导我们党员干部同志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走访


郑家康故乡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

传承红色基因“诗歌村”助力乡村振兴

  “一阵乌鸦噪晚风,生徒叫得好喉咙。张蓝李白钱周郑,天地玄黄宇宙洪。”这是90年前郑家康寄给女儿郑慕贤的一首打油诗。风云激荡年代,郑家康通过诗歌鞭挞旧社会,追求光明。

  “烽火当年鬼亦惊,谁将血肉筑长城。如今劈出新天地,赤帜高擎续锦程。”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如今的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是远近闻名的“诗歌村”。村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用山歌、诗联缅怀先烈,吟颂乡村历史变迁,描述乡村振兴发展,又将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

  傍晚时分,记者在陇石村看到,村文化广场侧有一个“诗词联语专栏”煞是醒目,村民们围聚一起。一旁,他们在欣赏诗文;而在另一旁,村民“讲解员”在耐心讲解,一幅生动的村民互动讲学图俨然展开。

  据介绍,陇石村“诗词联语专栏”2007年开栏,至今已走过14个年头,已办至第91期,其中,每年出6至7期不等,目前已推出8辑《诗词联语集锦》。

红色土地唱响“山歌红人”


  过去,文化娱乐活动匮乏,再加上长期忙碌地耕山赶海,唱山歌便成为村民忙中偷闲时放松身心的爱好。村里的老人们回忆道,以前每逢赶海收获的季节,村民们总会成群结队前往海边,顶着海风,唱着山歌,将满筐的海鲜装载起来。

  “蚝肥蟹赤渔家乐,新岁祥和笑脸迎。”

  “邀朋共庆丰收年,醉得人人魂倒颠。”

  一唱一和间,歌声驱走了大人们劳动的疲惫,传递着丰收的喜悦,而小孩们,则围在大人身边嬉戏玩乐,天色暗下才在催促下不舍地回家……

  “村里的郑木有、郑昌实,是当时的‘山歌红人’。”据村里老人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楼村出现几位“山歌红人”,郑木有、郑昌实正是其中的代表红人。他们常常以各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为题材,创作接地气的山歌,带动了村里山歌文化的繁荣发展。当时,每逢节假日或者村民办喜事,村民们总会邀请到“山歌红人”献唱斗歌,一时之间,台上台下欢声笑语一片,村民更是沉浸其中久久无法自拔。

红色基因滋养诗联文化


  2007年的某一天,回到家乡的退休教师郑振才在村里走动时,听到村里有几位老人对着小孩念着缅怀郑家康的诗:“家康伯伯救江山,不怕剥皮锯脚残。继承先烈光辉志,勤奋攻书莫畏难。”而小孩也朗声吟诵:“活泼天真好学生,勤勤攻读考高分。发扬先烈英雄志,再做英雄后继人。”此情此景,让郑振才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可否集资建设一个文化广场,将村内的‘文化人’组织起来写诗写联,张榜结集,传承陇石村红色文化的精髓,以诗联言志,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呢?”

  于是,郑振才带头捐款,联系动员外地乡贤给予支持,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很快,大家募齐资金,一个用于文艺演出、政策宣传、村民议事的文化广场建了起来。也是在这一年,该村诗词联谊会成立,开始向程村镇所有的诗词对联爱好者们征集诗歌对联作品。

  每期诗联征集,发起人会出“歌题”,应征者则根据该“歌题”进行创作;作品征集上来后,出题者进行点评,评出“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从第2期开始,针对征集到的诗作,出题者会再写一诗相和。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诗联会即将歌题定为“‘十九大’指路偔执行”(“偔”:“我”),创作者热情高涨,多有佳作。“昨日村边建路桥,我先赶去把泥挑。经过一天齐努力,筑好康庄路一条。”对于这一句诗作,出题者给出的和诗是“修心积德理昭昭,筑好康庄路一条。我为子孙行好事,乡村美景共同描。”

  除此之外,对对联也深受村民青睐。在第二辑《诗词联语集锦》中,“陇石蚝香引来千里客”的这样一句上联,村民纷纷对出下联:“楼村文化感动八方人”“程村蟹赤供应九州人”“程村虾靓销往万家城”“联围闸起放出万斤鱼”……

  每一期征集到诗联定稿并写好和诗之后,主办者都会将诗联打印出来,张贴到村里各处。“我们以后还会把新出的‘诗词联语’发到村里的微信群,让更多村民欣赏。”郑振才说。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陇石村的诗词文化在程村镇及周边声名鹊起后,每期专栏推出的“诗词联语”吸引不少村民和路人围观,也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文化风景线。

  “风扇扇风凉习习,地拖拖地滑光光。”这是一副载于第一辑《诗词联语集锦》的对联,上联为举办者所出,下联由村里一名当时年仅8岁的小女孩所对。

  长年坚持为“诗词联语专栏”供稿、完成每一期的张贴工作、充当村民“讲解员”……这是村里郑道念、郑道岩兄弟二人坚守多年之事。其中,郑道念是作品最多的作者,每期至少提供诗作3、4首,多时达14首;郑道岩是年纪最大的作者,现已80多岁,早年做过赤脚医生,后在村里开药店服务村民。

  陇石村的这一文化现象,也引起一些文化名人的关注。程村籍文化名人叶秀炯、谢鼎铭等人曾为第一辑《诗词联语集锦》题字题词;阳江籍著名国画家黄安仁曾为第三辑《诗词联语集锦》作序,予以“农民出版自己的诗集,这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的称赞,寄予“乡土文化顺利发展,成为农民自己的精神食粮”的厚望。

  数十年来,陇石村“诗词联语专栏”所出的歌题,会涉及每年的“两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创卫创文等时事热点,也会涉及与村民生产生活相关的事物、节日、民俗活动等,内容丰富接地气。这些融入地方俚语的诗歌、对联,形象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描述着时代变迁中的农村生活风貌,也将村民的心聚拢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力量。

  “历史车轮进入2021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华诞,我村的诗词联语专栏将出版92期。这期诗稿共有100篇,全部是以建党百年历史为题材,讴歌共产党,讴歌新中国,助力乡村振兴。”郑振才充满激情地说。

■链接


郑家康的

三封家书

(一)

红的小孩,

是初升的太阳。

从黑暗的长夜,

开始走到光明的世界。

旧的境地现在崩坏了,

逼得要走到新的地方去,

我们在造桥,

很快会把你——红的小孩,

引导过对岸的乐园里。

那边,

有小鸟唱歌,

只有红的小孩,

才能听得懂的。

那里,

还有很好的生活资源,

亦只有你——红的小孩,

才能享受到。

你现在努力读书吧!

识多几个字,

等到不久的将来,再来上海。

   (二)

  我离家已多年了,使你们天天望,只管望,难过,我也当然知道,不过实在没有办法。屋顶未曾盖好,下不得地来。我们现在正在做着一张大蚊帐,等这张大蚊帐做好之后,你们青年人再不要受蚊子咬了。这张蚊帐非常大,可以盖住二十多省人,所以要好久好久才能成功。我讲的话,你明白了吗?

(三)

  子曰铺里边摆的书,如《先进》、《学而》等等,切不要读它,至少读熟了也不明白,徒然费了时间。学校里国文教科书等,宜多读、多看、多写,读熟了将来便大有用处。

现在写首打油诗给你

一阵乌鸦噪晚风,

生徒叫得好喉咙。

“张蓝李白钱周郑”,

“天地玄黄宇宙洪”。

“天子重贤豪”念熟,

“人之初”又去无踪

《大学》看来全不懂

呱呱又读起《中庸》。

山梁雌“鸭”煲薯仔,

鲍鱼之肆买虾公。

狗无骑得骑猪易,

孔丘孔明算老宗。

馆仔先生穷过鬼,

十年窗下不通风。

(相关历史材料来源于《阳江县志》和阳西县委党史办)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