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 乡镇动态
织篢竹编:手工艺人坚守指尖上的“非遗”
发布日期:2022-12-21

  近年来,随着阳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越来越多隐藏在民间的经典技艺被挖掘。其中,拥有着百年历史的织篢竹编技艺在今年被列入阳西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项技艺如何传承和发展?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

  图片

  在织篢镇联安村,郁郁葱葱的箪竹布满整个村落,成为了竹编手工匠人首选的材料。已经有着四十多年的竹编经验的村民申子堂,世代以竹编维生,这项流淌在指尖的技艺也得以传承下来。申子堂告诉记者,从竹子变成竹编制品需要经历采竹、破竹、编竹三大步骤,每一道工序皆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技巧。

  图片

  竹编传承人 申子堂:我学习竹编已经40多年了,以前竹器市场旺盛的时候,我一天可以编织8-10个竹箩,但现在手脚不如以前了,一天只能织两三个。

  与其他竹编不同的是,织篢竹编在编织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箩筐的按压力度和竹篾与竹条的连接性,这样编出来的竹箩可承重100多斤重的谷物,实用性极强,常常吸引周边地区的人前来采购。

  图片

  竹编传承人 申子堂:我认为竹编对于生活是很有帮助的,作为传承人,我会继续保护好这门手艺。

  图片

  据了解,在80年代,阳西竹编囊括众多生活用具,竹器市场非常旺盛。每逢织篢圩日,摆卖竹器的可以布满好几条街。后来,由于塑料工业的兴起,竹器渐为塑料制品所替代,织篢的竹器生产规模越来越小,竹编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图片

  竹编传承人 申子堂:我爸爸那一辈的人熟通所有竹器的编法,包括竹笼、簸箕、竹兜、竹盖、竹刷等等。但我们这一代很少人去学了,只会编箩。以前村里会编箩的人多达一百多人,但现在仅存三四人了。

  针对织篢竹编技艺项目传承所遇到的问题,县文广旅体局十分重视,将对非遗技艺的传承进行立项,提供资金与管理上的支持,扩大传承队伍,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图片

  阳西县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股副股长 华封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将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让更多隐藏在民间的“非遗瑰宝”绽放绚丽的光彩!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