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谱写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新篇章
政府主导 全面推进
制定政策,加强领导。2007年以来,阳西县委、县政府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来抓,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文件,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原则,确保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摆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通过多次深入基层学校开展专题调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切实解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狠抓落实,科学发展。为了确保工作的落实,阳西县政府每年都与各镇签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责任书,把落实推进情况作为各镇党委、政府及一把手年度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明确了教育发展“六优先”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和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保障经费 加大投入
做到“四个确保”。确保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每年安排1100万元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全部用于教育,
2009年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我县职业学校校舍建设资金118万元;确保高中学校择校费全部用于教育;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全部到位并按规定发放,从2009年起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万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
实现“三个增长”。阳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承担办学的主体责任,依法确保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现并确保“三个增长”。一是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2008、2009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分别比增8%和25%,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增幅的11%和16%;二是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2008、2009年,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比增15%和33%;三是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2008、2009年,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比增18%和21%。
加强建设 扩大规模
推进“扩容促优”,扩大普通高中规模。2007年,阳西县委、县政府作出兴建阳西二中的重大决策。其中首期工程(含市政工程)已于2009年9月建成使用,解决学位4000个,二期工程目前正在抓紧建设。阳西二中还预留了300多亩土地,适时上马建设三、四期工程。另外,不断提高阳西一中的办学水平。从2006年至今,投入资金5400多万元抓好阳西一中校舍扩建工作和设备添置,促使阳西一中的办学水平上台阶。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推动职业教育新发展。大胆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中山火炬(阳西)产业园区联合办学,在园区内建设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生源由县负责输送,园区主要负责提供实习、就业平台,这种新的办学模式,既解决了该县短期内中职学位不足的问题,也降低了办学成本、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收到一举三得的成效。
全力招生 加快普及
落实责任,有效动员。阳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高中招生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招生工作,把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指标逐级分解到镇、村、校,层级落实责任,做到全员出动,实行“人盯人”策略,进村入户动员初中毕业生报读高中阶段学校,确保一个不能少。
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学校板报、街道宣传栏、标语等载体,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等,形成浓厚的宣传舆论,使“读高中,上大学;读中职,学技能”的观念深入民心,进一步提高群众送子女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加强督查,确保实效。为了促进招生工作深入开展,县政府成立高中阶段招送生工作督查组,深入各镇、校督查输送生源工作措施落实与进展情况。严格实行招送生工作通报制度,通过日报和工作简报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和推广经验。
强师兴教 提高素质
严格管理促规范。近三年,阳西共招聘和引进高中教师237人,普通高中教师编制基本达到核定标准,保证了教育教学需要。中职学校也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有技能专长的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筑巢引凤留良师。通过营造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的良好环境,注重情感交流、生活关心、事业支持,多形式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使教师不仅愿进来,而且留得住、干得好。目前,阳西高中专任教师占高中教职工总数的比例达87.9%,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占中职教职工总数的比例达85.7%。
强化培训提素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师资培训,积极落实培训资金。通过抓好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学历培训、上岗培训以及全员培训,以带动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通高中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86%,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