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升桶装水,24万个塑料微粒!这个简单方法能减少危害
水是生命之源
每天喝足够的水
对于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至关重要
那么
你喝的水健康吗?
自己烧水和买桶装水喝
哪种更健康?
马上了解
2024年1月,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升瓶/桶装水中平均约含有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微粒。
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新的显光学成像技术,能观测到瓶/桶装水中的“纳米级塑料”(小于1微米的塑料颗粒)。这些细小的“纳米塑料”可以通过我们肠道或肺部细胞,进入血液,甚至抵达心脏和大脑。
研究还发现:当瓶装水瓶子被挤压或暴露在高温下时,它可能会随着碎片脱落而进入水中。甚至在反复开关瓶盖时,许多塑料颗粒也会进入水中。
微塑料难以被人体代谢吸收,未能排出的部分会在体内累积,超过一定量则有可能造成器官和细胞不同程度受损。
1. 大脑
2023年4月,由国际科学团队联合在《纳米材料》发表的研究显示,对小鼠的新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在被摄入体内后,仅2小时即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研究人员表示,在大脑中塑料颗粒可能会增加炎症、神经紊乱,甚至是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2. 血液
2022年,发表在权威期刊《国际环境》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实验者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这也意味着,微塑料或已遍布人体的各个器官。
3. 肠胃
2018年,欧洲肠胃病学会首次报告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直径在50微米至500微米之间。
也就是说,微塑料会到达人体肠胃,可能影响消化系统。
4. 肺脏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明菊等人刊登在2022年《中国学校卫生》上的文章指出,人体模型的空气采样结果显示,一个轻度活动的男性每日可吸入微塑料颗粒接近300个。
在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邻近的肺组织标本中,病理检查可见到纤维素和塑料微纤维。
5. 胎盘
2020年发表在权威期刊《国际环境》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研究人员对6 位健康孕妇的胎盘进行检测,在其中4个胎盘中检测出了5~10微米大小的微塑料颗粒。
那么,在自来水中就没有微塑料了吗?
同样有!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分析报告《饮用水中的微塑料》就指出,在海洋、污水、淡水、饮用水(包括瓶装水和自来水)中均有塑料污染物的存在。
2024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李战军教授和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曾永平教授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把水烧开,再简单过滤,就可能除去高达84%的纳米/微塑料!
研究发现,在烧水的过程中,随着水温的升高(25~95℃),水中微塑料的去除效率从最初的2%逐渐增加到28%,在100℃时急剧增加到84%。同时,微塑料浓度从原来的30颗粒/微升,降低到4.8颗粒/微升。
那水中的微塑料去了哪里?研究发现,消失的微塑料从水中转移到了水垢的沉淀中,水垢中的碳酸钙可以通过与微塑料共沉淀来达到去除水中微塑料的作用。
烧水过程中微塑料与碳酸钙结合后沉淀
研究发现,每天通过烧开水摄入的微塑料量比通过自来水摄入的微塑料量少2~5倍。
1. 养成自己烧开水喝的习惯
自带水杯,最好是玻璃杯、搪瓷杯,或不锈钢水杯。尽量自己烧自来水喝或凉白开,少饮用瓶装水。
2.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包括一次性纸杯、塑料餐盒、塑料碗勺、包装袋等塑料制品。
3. 别在碗里套塑料袋吃东西
不要在碗里套塑料袋盛烫食,因为高温会增加微塑料产生的速率和数量。需要打包最好使用降解盒,自带饭盒更好。
4. 少用塑料吸管
液体接触塑料吸管管壁时,会将微塑料带入体内,而热饮更会增加此风险。
一些人喜欢咬吸管,塑料吸管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更多微塑料。
5. 少吃塑料包装的加工食品
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经层层包装,受微塑料污染的风险更高。
罐装食品内部一般都涂有双酚A,微塑料可能会降解在食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