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公开 > 专题专栏 > 远离非法集资 建设美好生活

2024年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防非知识课堂(七)——典型案例(二)

发布日期:2024-07-03 15:00:04   来源:阳西县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宣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二、警惕打着销售“金融茶”“理财茶”等名义的非法集资陷阱

  近年来,个别茶企打着销售茶叶的名义,向消费者销售茶叶但不交付实物,承诺一定期限后以本金加利息的方式予以回购。这类“金融茶”“理财茶”的业务模式,脱离商品交易实质,由正常销售行为演变为一种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理财行为,隐藏较大风险隐患,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案例】以贩卖“养生茶”为幌子,行非法集资之实

  2014年,薛某某因看到朋友的投资公司搞“订单消费”模式生意红火,心中很是羡慕,向其“取经”后,很快便用来推广自己的养生茶项目。2015年2月5日,薛某某在苏州成立某生物科技公司,自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开始实施非法集资。公司在马鞍山、南京、无锡、镇江、扬州等地都有分公司。

  公司要求投资人第一单出资1.5万元。出资后,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或直接拿15盒茶,或只拿5盒,剩下10盒由公司代销,每周返利300至400元,60多周共返利2.4万元。还搞了买10单送1单的促销活动。老客户购买第二单时,便可以降到只要1.2万元一单。而且每介绍一个客户,介绍人便可以拿3000元推荐费。高达160%的巨额回报,让不少人趋之若鹜。

  董某某等三人,便是在2015年经朋友介绍后,来到薛某某公司投资的。因为之前有类似投资经验,一来二去,三人便合计一起开一个报单中心,这样“肥水不流外人田”,回报就肉眼可见地更高了。

  经公司老总薛某某同意,董某某等三人一起在滨湖区某购物广场租下一处门面,门店租金、装修费用和日常水电开销均由三人分摊。开始,三人都是劝说自己的亲朋好友来投资,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靠着口口相传,报单中心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通常会先请客户坐下来,倒点茶给客户喝一喝,然后大概介绍一下保健茶的品种和效果,主要强调买一单15000元返24000元,可赚9000元的巨大利润空间。接着带有意向的客户到直接在POS机刷卡,如果客户提出现金支付,就会将留下公司银行账户让客户转账。

  对仍有疑虑的客户,还会带他们到位于镇江的总公司实地考察,进一步洗脑。采用公司健康讲课、开门店、团队长介绍、客户自己带熟人等方式宣传,而后牟取暴利。短短半年不到时间,扣除三人共自行投入的千余万资金,该伙人共帮助总公司非法吸收2900余万元。

  实际上,公司根本没有相关金融许可。据悉,这种模式通常以消费者(投资人)与公司签订一份产品购销合同,按照一定周期返款的方式,除了投资回报外,消费者还能获得一定价值的实物商品。投资门槛高低不一,以酒、农产品、保健品等为载体,甚至建立消费商城,以更丰富的商品吸引消费者投资,进而积分消费等等。

  2021年8月20日,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董某某等三人依法提起公诉。

  【案例警示】该案呈现的这一模式虽然一直广受诟病,但因回报惊人吸引着广大投资人,近年来类似庞氏骗局可谓层出不穷。这些公司虽然表面上都是持有营业执照合法经营的企业,但他们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无一例外都属于非法集资。

  【风险提示】县处非办提醒广大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高度警惕此类经营行为的风险,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通过正规渠道投资理财,不轻信,不盲从,守住自己的血汗钱。对发现涉嫌非法集资的线索,积极向县处非办或公安机关举报,举报一经核实将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