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乡村振兴信息公开

山海阳西展新姿!粤桂琼十四市党报齐齐为阳西乡村振兴鼓与呼

发布日期:2022-08-14 22:48:49   来源: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连日来,粤桂琼十四市的党报(《西江日报》《茂名日报》《云浮日报》《梧州日报》《玉林日报》《阳江日报》《左江日报》《贵港日报》《贺州日报》《海口日报》《北海日报》《防城港日报》《河池日报》《来宾日报》)同步刊发《山海阳西展新姿》长篇通讯,为阳西乡村振兴取得的斐然成绩鼓与呼!


图片

  报道指出,近年来,阳西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独特的山海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举全县之力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到“全域美”,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图景,滨海之城更有活力、更富实力、更具魅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阳西代表阳江市出征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正当其时。


附1:部份报纸数字版截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附2:报道原文


山海阳西展新姿


图片

 阳西边海红色展馆。



图片

   上洋西瓜丰收上市。



图片

   程村蚝排。



图片

   鸡乸丆村渔民雕像。



图片

   阳西海上风电发展如火如荼。



图片

   海防古韵双鱼城村一角。



图片

   种业之乡渡头村。


  山海阳西,魅力无限。


  近日,广东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竞赛全面启动,阳西县代表阳江市参赛。这是阳西县第二次参加“乡村振兴大擂台”活动,在广东省第一届“乡村振兴大擂台”活动中,阳西县鸡乸㙟村成功跻身全省十强村行列。

近年来,阳西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独特的山海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举全县之力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到“全域美”,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图景,滨海之城更有活力、更富实力、更具魅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阳西代表阳江市出征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正当其时。


  示范先行   “带”动全域振兴


  阳西地处粤西沿海,县内海岸线全长逾126公里,山、海、泉、湖、林、滩、岛等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素有“粤西明珠”之称,享有“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蚝乡”“中国剪刀中心”“广东山歌之乡”“广东省楹联文化之乡”等诸多美誉。

  阳西县坚持“一带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原则,发挥红色文化、蓝色海洋、绿色产业优势,规划建设4条具有阳西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带促建、以建促发展,实现“镇镇有带、带带相连、串带成环”,打造高水平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率先建成的“牧海耕田 阳西味道”示范带全长35公里,以特色农业、海洋产业为主导,以滨海旅游风情路线为主轴,串联儒洞、沙扒、上洋三个示范圩镇以及红旗精神边海村、种业之乡渡头村、滨海文旅来福园村、耕读文化白石村、海防古韵双鱼城村等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全方位呈现、立体化展示了沿线镇、村巧妙结合传统与现代方式“牧海耕田”,推动农渔旅创新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子。

  在边海村,红色展馆讲述着“党群同心、拦河筑坝、围海造田、造福乡亲”的边海红旗精神,给乡村发展注入红色动能;在沙扒、上洋、程村的滨海渔村,海浪、沙滩、红树林,让渔村多了一份浪漫气息;在儒洞到沙扒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沙扒渔港的滨海风情和儒洞省级农业产业园的万亩荔园串珠成链,形成山海呼应的特色风景带;在阳西沙扒海域,以“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为模式的深水网箱养殖业快速发展,开创了新能源产业和现代农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先例,正成为海上渔业观光的新热点……

  在阳西,一个个美丽乡村正朝着“处处是风景、村村有特色”的方向阔步前进。


  数字赋能  助力产业兴旺


  气象监测仪、植保无人机、山地轨道运输车、智能分选机……儒洞镇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荔枝园,近年来增加了许多数字化设备。在云雾缭绕的东水山茶园,沿着山路,随处可见数字化设备对整个茶园进行实时监测。在程村镇洋边海的蚝排上,在织乑镇鸡乸乑村的罗非鱼养殖场里,有不少“探头”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这是近年来阳西县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数字探索的缩影。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阳西县作为国家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县和广东省数字农业示范县,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立足县情,以数字技术引领现代农业,已构建起“一馆一云四园+若干园”数字农业新格局,实现“产供销”三端数字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荣获广东十大最具潜力农业农村改革案例。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阳西“种苗”产业强势崛起,为“粤强种芯”工程注入阳西力量。拥有大型海洋鱼苗产业基地和对虾良种场,荔枝种质资源圃收集和培育优质新品种达300多个。建设497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示范区,与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打造粤海粮仓加绿色能源样板。

  此外,海洋种业、深海养殖、海洋捕捞、海洋牧场、海上新能源、海洋渔业深加工、海上盐场、滨海旅游“海洋+”8大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布局,镇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招贤引智  积蓄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阳西县紧扣聚才、用才、育才的三个关键点,因地制宜设置人才引进要素,以农村实际需求为导向,用好人才杠杆,以点带面撬动乡村振兴。

  搭建平台“聚人才”,打造乡村人才“落脚点”。出台《阳西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运营实施方案》,目前全县已建成县镇两级人才驿站10个、配套服务基地15个,搭建起“县总站+镇分站+服务基地”的特色化服务平台。同时,建立本地乡村振兴人才库,汇聚各类乡土人才进站服务,储备一批乡村建设人才。

  依托项目“用人才”,把握乡村人才“着力点”。依托人才项目柔性借智,针对本土特色农产品引入各领域技术带头人,大力实施“阳西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成功引进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技术创新科研团队,培育出巨美人、红蜜荔、岭丰糯等荔枝新优品种。通过技术示范与推广,辐射带动荔枝培育技术升级,推进全县荔枝产业“品种—品质—品味—品牌”的转型升级。

  靶向培训“育人才”,找准乡村人才“成长点”。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目标,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建成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培养乡村运营官、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网络直播达人等达2万名。该县易志强被评为“广东十大杰出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参与各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培养两位荔枝种植带头人——陈迪、补建华获评“广东十大荔枝种植匠”。


  环境蝶变  乡村秀美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阳西县紧抓生态环境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大手笔投入58亿元打造宜居乡村环境,实现全县农村集中供水、“四好农村路”、农村公厕等建设全覆盖,镇村污染收集和处理、村道巷道硬化基本完成,提前完成省定的目标任务。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检查和2020年度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均获优秀等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

  阳西县将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作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近年来,阳西因地制宜加大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点带线扩面,推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再跃升。

  生态宜居,不仅在绿水青山的风景中,在焕然一新的人居环境中,还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中。阳西县深入挖掘各村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主题,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乡风、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作品融入活动,激发乡土文化活力的同时,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全县各村全部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工作,织乑镇鸡乸丆村、程村镇红光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提质


  近年来,阳西县深入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以健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核心,以奋力打造“五类乡村”,创建无赌、无毒、无非访、无斗殴、无邪教“五无村居”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获评广东省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最佳组织奖、广东农村基层党建优秀创新案例,边海村党总支部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阳西县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推行“强镇带村、强村带组”工作机制,落实县、镇领导班子成员挂点联系镇、村工作机制,建立4242个“镇—村—组—户”的农村四级党建网格,建立了263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实现了组织体系“竖到底、横到边”。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若干举措》,全县9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同时,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升级提升行动,建设边海、横山两个党员教育基地,118个“一村一党建公园”,按照“五好”标准重点打造一批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效能提升“1+5”行动,动员社会“五类人员”依托覆盖县、镇、村三级的157个“五室合一”调解室参与基层治理,工作经验被中央政法委推广。8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团队进驻,落实“一对一”组团结对帮扶,成立临时党支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各项事业。